民间智库和专家的“滑铁卢”


  民间智库和专家的“滑铁卢”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4-06 14:19:59

  查看( 0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专家一预测,人类就发笑。”这句玩笑话是3月26日,国研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在一个论坛上被记者追问对中国外贸形势的预测时,来了一句幽默。确实如此,一些所谓的专家专爱预测这预测那,特别是喜欢抛出雷人的观点,一语即出,读者就会发笑,可他们不仅不感到羞耻,而且还乐不知疲;原因是雷死人又不要偿命,自己还可以出名,何乐而不雷呢?

  一. 专家和民间智库的低谷    这次金融海啸的发生,是近10年来对决策者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宏观调控政策快速调整,使得各级官员和企业界一度手足无措。

  “我们最希望获得对未来经济形势、对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相对准确的预期,但过去一年的频繁变化,让我们很迷惑。”-位在浙江做纺织品生意的商人说。

  与此相伴随的,是一些经济学者和智囊专家的种种预言一再沦为笑谈。

  2007年底,中国社科院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还在强调“4%是中国通胀承受的极限”、“宏观经济不会大起大落”,两个月后,CPI达到月度8.7%,半年后,跌到2008年12月的1.2%。

  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初起时,不少主流学者纷纷给出“危机是暂时的”的判断,强调“对中国影响不大”。

  2008年7月,当国际油价冲击147美元/桶,国内的能源研究机构众口一词地预测“国际油价即将冲上200美元/桶”,5个月后,他们被35美元/桶的新价位刻薄地嘲弄了一把。

  学者和智库机构频出洋相,招致大量的舆论批评。全国政协委员刘革新在3月初的全国“两会”上直言“要淘汰一部分经济学家”。3月19日出版的《瞭望》杂志则抨击说:“2008年4~7月份,国内经济形势已出现逆转时,‘抬轿派’学者还把经济增速下滑作为调控的成绩来宣扬。”

  “误判频繁发生,除了专业功力不足的原因外,还在于国内现有的一些智库越来越多地囿于利益集团的束缚。”<<暸望>>杂志的江涌说。

  江涌曾就“部门利益”问题做过专题研究,他发现,一些部委下属的智库机构越来越注重于本部门的利益诉求。由于受到观点必须与所在单位一致的“内部纪律”约束,研究者们大多采用有利于本部门的论点和论据,否则就会被领导批评。

  接受海外机构和跨国公司的资助,也成为国内不少智库的谋生手段。2008年3月20日,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北京举办一个招待会,“邀请了400多人,全是来自中国各重要的行政、科研、教学和政策咨询部门的知名学者,他们过去都接受过福特基金会各种形式的资助。”一位当时到场的研究所负责人回忆说。

  有实力的民间商人也介入到对智库的资助。据江涌所知,山西几位煤老板在北京购置办公室,组织了一个智库,资助一部分专家进行研究,以便“专业地表达符合他们利益的观点”。

  在江涌看来,智库机构不受规范地接受外部资助,结果便是“吃人嘴软”,沦为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言者,难以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咨询服务。

  “经济社会运行的复杂形势对目前的智库体系形成严峻挑战。社会转型必然要求中国智库体系的转型。”刘克崮认为,智库系统变革的方向,就是建立高层次、综合性、半官办民的新型智库。

  专家爱预测,乃职业天性使然;预测这预测那本没有错,这也是他们的工作职责所在。特别是在不明朗的形势和前景下,也需要一些正确的预测来帮助国家和人们点亮明灯指导前行。本来说,专家们在努力做研究、做预测,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们大家都应该支持才对;可是,这些所谓的专家,也许专业功力不足,也许受缚于某些利益集团,预测屡屡失误,频出洋相,招致大量的舆论批评,甚至有些专家的声音一出,立即就给扣上了“人民公敌”的帽子。

  可现实中,很多所谓的专家,仅凭借专注,一腔热血一喉音,一只笔杆一观点,很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特别是很多专家在一些非盈利的社团、组织里工作,没有什么特别额外的收入,他们受利于某些利益集团,他们倾斜于为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大多采用有利于这些利益集团的论点和论据,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他们不怕大众读者手中有“砖头”,就怕新闻媒体笔下没“写头”。他们目的主要有2点:一是吃人家的嘴软,很多专家都是一些利益集团(比如:证券机构.房地产或煤.电.油)的“代言人”,吃人家的,拿人家的,必须得为人家说话,价值在关心中产生;二是赚媒体的笔墨,沉默中的专家和冷宫中的“皇后”没有什么两样,他们深知新闻媒体爱写那些奇谈怪论,这样他们才能被关注,价值在关注中产生。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专家或智库的作用。中国不缺乏很多实力强劲的专家,关键是这些专家缺乏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国外各种形式的专家智库都有,而在中国,政企智库接线非常明显:政府智库机构注重于本部门的利益诉求,而企业智库机构注重于本企业的利益诉求,他们只能专业地表达符合他们背后利益的观点;那么,这样即便他们独立地、科学地在思考,表达出的也是一些非独立性、非客观性的观点。

  从西方国家来看,任何智库的资金来源都是多元的,他们有来自政府的、私营公司的、基金会的,还有来自外国政府、企业、社团、组织的;可中国很多智库单一地受利于某一企业或行业的资助;所以,中国智库在利益面前,相比西方国家智库有些“畏缩”。展望未来,中国智库的发展至少需要做好2个方面:

       1、中国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价值立场;

       2、中国需要建立并实行规范的项目合作机制。

  二. 新的权威智库诞生     温总理早在去年11月就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仅靠经验,靠少数人的智慧是很难作出正确决策的,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从国务院副总理的职位上引退一年后,71岁的曾培炎再度“出山”,这次,他有了一个新身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以下简称国经中心)理事长。

  这是新近在北京成立的一家高级智库,在3月20日召开的第一届理事会上,曾当选为理事长。他的前副总理身份,以及国经中心领导层不寻常的“豪华”阵容,使得新智库备受海内外瞩目,一时有“中国最高级别智库”之称。

  在曾培炎看来,眼下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是对各国智库谋划能力的考验。”

  国经中心的成立,为新智库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着眼于国际经济方面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开展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研究,不断形成一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曾培炎在3月20日的成立仪式上说。

  国经中心一成立,便列出了今年要重点研究的19个课题,包括金融危机第二次冲击波的可能性、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中美战略经济合作、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俄中亚能源资源合作研究、各国政府决策机制及智库在政府经济决策中的作用等,“都是当下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新智库成立后的首次重大活动,是计划于6月下旬在北京举办的“全球智库峰会”。这次大会将邀请200-300家全球知名智库和全球500强企业领袖,为摆脱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出谋划策。

  所有这一切,都使外界对这个“中国最高级别智库”在未来高层决策中的角色充满联想。

                     据搜房网.杭州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