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靠团队,团队靠运气
访华诚睿光(中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温文弛
团队的打造靠运气;创业企业在初期制度应该简单;文化认同到最后是一种信念或者信仰,情感与制度在趋向于一种平衡。
在中国创业看社会资源的获得
价值中国:您2006年回国就参加了“赢在中国”的比赛,并成功进入36强,怎么看待中国的创业环境?
温文弛: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以及要继续发展,创新是很强的推动力。就像林毅夫先生讲的,中国依靠我们的自然禀赋、低土地资本、低人力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比较优势已经不是很明显了;另外,我在回国前就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是,中国经济要继续向前走,还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诚信体系的建立。中国的诚信体系和发达国家相比,在机制、体制和人们的观念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看到中国的创业环境,我个人感觉比发达国家好很多,遍地商机。我们这一代人碰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会,一个社会从来没有对创业者有过这样多的重视和尊重。而且,目前中国经济体本身的迅速壮大和发展也确实是给创业者提供了很多机会。尤其是现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归身在国外了解甚至亲自运作了很多先进的东西,进而将这些先进理念和经验带回国内,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现在中国创业环境也还有许多不利的地方。比如创业者的融资环境还不是很完善。在美国,如果有一个好的项目或想法,找机构投资者或天使投资,相对要容易得多。
价值中国:有数据显示,在中国创业成功率只有10%,在欧美国家这个比例达到30%。您觉得造成更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温文弛:对此我只能case by case,因为我回国的时间也不到两年,接触的案例有限,很难给出一个很准确的评价。但我的感受是,主要要看创业者是怎样的人。一般的老百姓去创业,要获得很好的资源,其难度还是很大的。
国外创业的成功率为什么会偏高呢?我不知道这个数据的统计标准是什么,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发达国家很多领域已经有很成熟、规模很大的运营商在做了,比如快餐店在国外的品牌已经很少了。但快餐店在中国很多,这个市场很多人都可以进来,创业的门槛很低。而且,在国外,创业企业发展初期获得风险投资的机会比较好,有一个很好的风险共担机制。风投会给他提供很多的教练,帮助把这个企业做成功。
价值中国:在社会资源方面还有一个例子,国外创业企业在获得行业数据方面,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国外的行业协会也很发达。
温文弛:是这样。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比如说行业协会,大部分都是某一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资源薄弱,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在国外行业协会非常有影响力,掌握大量的资源和财力、物力、人力,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很多行业协会实际上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品,很难像国外行业协会那样给企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指导。
中国NGO的发展,我相信中国政府也在逐渐考虑这个问题,而且这两年已经初露端倪,我相信很快政府将把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给非政府组织来用,也许他们使用资源效率会比政府应用更高。你看我们现在扩大内需,政府注入很多钱,但是国外的行业协会手里有很多钱。比如在国外给一个非政府组织捐钱,就可以免税。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情况很少,可这也和我们的国情有关系。一下子放开了,可能这个领域的腐败也很可怕。
静水之下——我的创业体验
价值中国:请介绍一下你的项目,怎么评价它的价值?
温文弛:我现在在做的这个项目简单的说,就是构建“中国奶牛健康专家”。现在奶牛的健康状况比较差,中国的奶牛养殖业严重落后于乳品加工业,这是一个产业的矛盾。中国的乳品加工水平现在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业内比较,我国提供原料的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水平可能比猪、禽的养殖水平落后不止十年。本身奶牛养殖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但中国70%到80%的奶牛都是农民在养,而且很多规模养殖场的养殖水平也比较低。我们目前的企业使命就是以最经济的价格给中国奶业提供世界先进技术和优质服务。
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呢?因为这个行业比较落后,对行业里的养殖者来说, “高投入高产出,养好牛出好奶进而才能挣钱”理念还不是很普遍,我们必须要去教育市场,所以我们是先驱,必须坚持得好,否则,就容易成先烈。目前来讲,这个项目的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要大一些。
价值中国:这可能就不仅仅是个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更是一个行业大环境的问题。在这方面,政府方面是否有怎样的支持或有利的举措?
温文弛:这里面确实有很多的变数,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曙光就是卫生部宣布即将出台一个新的“乳品质量标准”。这个标准出台之后,我们就更好做了。
价值中国:在赢在中国比赛中,俞敏洪先生提到 “怎么样把核心技术放在你的手中,最后能够说服大家,用我这个东西最好”,这个问题你们怎么解决的?
温文弛:他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目前我也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个技术,不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但好在我之前就与合作伙伴达成共识,准备将它拿到中国来。我们分了两块,一个是检测,一个是药物。检测这块的知识产权目前我没有太多顾虑,自主研发这块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价值中国:除了刚才提到的教育市场,现在是否还遇到哪些其他的问题?
温文弛: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产品还没有实现国产化,我们目前分别在美国和德国生产,成本比较高,所以教育市场的难度就更大。做国产化,就需要资金投入,对团队的管理容量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奶业低迷的情况下,要说服投资者来投资这一块就比较难,尤其是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大家的口袋都捂得很紧。
价值中国:在赢在中国比赛中,熊晓鸽先生给您的点评是,要搞清楚中国实际运作的东西,产品不要太复杂,您对这两点有怎样的思考?
温文弛:他这个观点也是我们在创业之初就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将我们的东西做得越简单越好,必须让没有上过学的人五分钟就能听懂,我们也一直在这样做。但是要把一个复杂的的东西做得简单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事。
价值中国:史玉柱先生提到 “我觉得在中国建立一个专家团队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专家前期不在乎钱的时候,我觉得它更麻烦,什么事应该规矩一点事先都放在前面”,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温文弛:团队建设对任何一个企业都非常重要。在赢在中国的比赛现场,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场景是,其中一个评委问,你们认为创业成功靠什么?很多人给出了很多答案,比如战略、市场、技术、质量,最后这个评委说,“两个字——团队”。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我相信也有人可能会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有些产品和市场有不同的特点,有些是可以做独行侠的。但是绝大多数是不可以的,尤其要做成大事是不行的。
接着这个评委又问,团队靠什么?他说团队靠运气。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基本认同这个观点。我的体会是,并不是找到一个企业需要的人就一定能留住,或者即使留住,他(她)能创造的价值可能还不止他(她)能造成的损害大。虽然不能完全说是运气,但这里面缘分确实很重要,很多东西是我们不能控制的。
价值中国:您说的这一点,我是否可以理解成文化属性的问题?
温文弛: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信心会不一样,创业团队里非常重要的是大家对正在做的事情有信心。有时候创业团队里也有这样的问题,有的人也很喜欢这个公司,也很愿意和这个团队共事,但是就是对这件事产生不了信心。他拿自己没办法,你拿他也没办法。对一件事情的信心,并不是愿意有就有的。对这个事理解能否达到一定高度和深度,这也是一种能力。对一个事情有深刻的认识,把一些东西看透了,才会有真正的信心。而且,有时大家掌握的信息量也会不一样。
价值中国:往更细的方面说,这里面是不是也有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比如有的人更多是考虑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推动作用,有的人更多是在担心自己在这个风险或不确定中的损失。这是否也是文化属性所导致的强势思维和弱势思维的区别。
温文弛:同意这个说法。
价值中国:彼得·圣吉从宗教团体中获得灵感,提出“企业神性”。您的经验是什么?
温文弛:他这个观点我是比较同意的。之前听一个人大的教授——他研究企业、宗教、管理——讲到,百年老店也好,五百强企业也好,国外的家族企业也好,最后维系企业的都是一些无形的东西。他举了几个例子,佛教很伟大,现在全世界有这么多的佛教徒,释迦牟尼是一个很成功的创业者。比佛教更厉害的是耶稣基督。我觉得文化认同到最后是一种信念或者信仰,最后能到伟大这个程度,一定是有一种信仰在里面。
价值中国:您曾在报道中提到,创业成功必须具备专注、耐心、勤奋,怎样把这个个人品质变成团队品质?德鲁克先生说建设一个团队需要五年的时间,您是怎样建设和激励你的创业团队的?您怎么看待制度、意志和感情的关系?
温文弛:我谈一些我的体验,我现在认同一种讲法,就是创业企业在初期要以人性化管理为主,随着企业的壮大,制度和流程、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会逐渐显现出来。因为我本身是MBA出身,之前在五百强企业工作,也做过很多一大型的项目,对流程化、制度化东西的作用体会很深。于是,在创业初期我也总认为把流程、制度建设好了,很多事情自然就可以往前推进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觉得创业企业的流程建设、制度建设、包括系统建设需要一个过程。这些事情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是要跟企业的进展保持一种平衡或者和谐,尤其是创业企业在初期制度应该简单。
关于创业者的意志怎样变成企业意志,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执行力的问题。一个创业企业有一个灵魂人物的话,毫无疑问这个企业体现的就是这个人的意志,这是正常的,而且是正确的。同时这也涉及到个人风格的问题,比如说他是否够强势。
关于情感,我认为无论怎样,它总是与制度在趋向一种平衡,没有哪一个都是不行的,光靠哪一个也是不行的。
我记得张学良引用过一句古诗,“唯大英雄真本色”,就是讲没有强烈的感情是很难做成大事。就像佛教里虽然讲要达到“空”的境界,但是如果这个人天生就很冷淡,没有深厚的感情,也是很难领悟佛的真义的。很多创业成功的人都是有强烈感情的,只是可能表达方式会不一样。
tomorrow is another day,如果没有偏执……
价值中国:有评价说,“创业成功者很少是有MBA背景的”,你怎么看待?
温文弛:这个观点不是一个新鲜的观点,但是美国也有很多商学院设了创业的方向。我觉得这是一种现象,也可能反映了里面一些规律,但没有绝对这一说。MBA是起源于西方的,西方将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叫做“professional school”,也就是培训职业人的学校。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应该是两种不同的人群。商学院、MBA其实是在培养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在培养创业者和老板,这是一个事实,而且也是一个历史的趋势,将来估计也是这样的。另一个方面,其实,我觉得企业家不是天生的,但也不是培养出来的。企业家虽然有很多类型,但是总是有很多共性的。比如大多数人是敢于冒险的,个人意志力比较强的。
价值中国:您觉得您是哪一种类型?
温文弛:我觉得我首先有很强的愿景。而且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出生于农村,那时家里六口人住在窑洞里,比较贫穷。后来出来读书、出国,走得也比较远,我相信生命里有你意想不到的精彩,个人的努力勤奋当然也要加上上帝的眷顾,奇迹每天都会发生,就像《飘》里的女主角斯嘉丽讲的“tomorrow is another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