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海外市场的锤炼,使杨骏成为了一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在A股市场不能知行合一?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不得不去欧美股市投资?显然,这与国内监管者对股市的高度“呵护”不无关系。
■张东臣
从近日官员讲话透露出的信息来看,政府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以下共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想的要好。一方面,全球经济衰退尚未见底,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周小川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第19届部长级会议上呼吁,要加强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确保宽松政策能及时有序地退出。IMF的公告也提出,伴随危机缓解,各国应采取“退出战略”,即逐步取消政府干预经济的相关政策。
众所周知,政府过度干预会导致“市场失灵”。在金融危机导致经济突然“失速”的时期,施以积极扩张的“猛药”,防止下滑过快,固然是必须的举措。然而,当“缓冲”的效果已经实现,再施以“猛药”,就很可能会矫枉过正。毕竟,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不可违背,化解“泡沫”的最好办法还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刺破泡沫”。
目前的情形下,人们很容易高估政府干预的作用。在全球竞争的格局下,各国政府纷纷出手,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导致全球性的政府干预过度。对中国来说,结构性问题才是根本,政府主导的投资会导致新的、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进行制度改革,让“市场”更好地发挥其调节功能。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4万亿”投资在拉动经济、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可能会保护过剩、落后的产能。比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等政策实施后,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反而清醒地认识到:短期内需求集中释放,固然会带来短期收益,但同时也会透支未来的需求,甚至还会导致产能无序扩张,竞争加剧。
华夏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就认为,由非市场资金主导的“4万亿”大投资,将人为改变基建行业的长期投资计划和周期,从而使基建行业出现较强的周期性波动。“在这一两年的大增长之后,基建行业,从水泥、钢铁,到高速公路、铁路、机场,也许在未来10年都会处于供给过剩的阶段。就像一个人如果连续一个月每天吃五顿饭,下个月又每天只吃一顿饭,虽然吃饭的总量不变,但还是会严重地影响健康。”
除了效率低下、延续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外,政府主导下的投资还会产生“挤出效应”,导致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下降。
正如股市管理层在3000点—3500点时“救市”一样,除了破坏市场自身的游戏规则和预期、坑害了一批投资者外,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意义。
最近,股市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少人又开始鼓吹: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市净率是合理的,本身就应该高于全球。然而,一个“IPO重启”的传言就能导致股价暴跌。这正说明,支持当前股价的并非价值,而是供求关系。有人将监管层的“辟谣”解读为“呵护”。可是,“IPO重启”难道不是迟早的事么?如果在经济危机时,融资陷入停顿,资本市场的意义又何在呢?此轮反弹的意义难道就仅限于市值数字或K线图的变化吗?
“A股没有投资机会,只有投机机会”、“6000点是这辈子再也见不到的点位”,近日,晓扬投资董事长杨骏的言论多少显得有些无奈。作为昔日君安证券总裁、君安证券研究所的创办者,这位国内证券业、私募业“元老级”人物,似乎已萌生退意。有消息称,杨骏准备将公司旗下的三只A股方面的阳光私募易手,很可能将由淡水泉公司代为管理。
“国内的投资方式不适合我,我们更擅长投资港股”、“淡水泉更适合投资A股”,按照杨俊的说法,此举是为了“找一个善于把握中国特色的投资机会的合作伙伴”。
自2001年重出江湖,杨骏创立的晓扬投资主要投资香港股市。2006年10月,杨骏高调进军国内A股,并一度斩获不菲。然而,2008年后,晓扬投资旗下的三期A股阳光私募产品净值缩水严重。其中,一期2008年年初净值167.82元,4月15日降至72.49元,缩水56.8%,期间没有分红;二期产品期间缩水56.54%;三期产品成立以来缩水54.37%。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只产品最近一个季度的回报率徘徊在0.4%—1.8%之间,完整地错过了A股一季度的反弹行情。
“淡水泉”公司的四位核心成员、合伙人则都有嘉实基金的背景。其总经理、投资总监为原嘉实基金总裁助理、基金丰和基金经理赵军。截至4月17日,其旗下产品均处于盈利状态。其中,淡水泉成长一期的净值为124.96元,已接近2007年9月以来的新高。
按理说,市场通过残酷竞争优胜劣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然而,杨骏的退出也确实令人深思。因为按照他的说法,沪指5000点时他就已经不看好A股了。2008年年初他公开说,“今年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做投资。”但是,他却将A股三只信托产品的投资权交给了公司的投资总监——“认为有机会的人”;如今,他又将产品交给了“淡水泉”——“善于把握机会的人”。
可以看出,杨骏是一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却无法抵御投机的诱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在A股市场不能知行合一?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去欧美股市投资?显然,这与国内监管者对股市的高度“呵护”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