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站在北京和首钢立场上看,首钢搬迁实属无耐。
首都钢铁公司的搬迁[1]。2005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首钢将搬迁至曹妃甸。3月2日,唐山市正式组建曹妃甸港区建设前线指挥部。达到400万吨钢综合产能,预计在2008年上半年投产。全部800万吨钢产能可在2011年上半年形成。
首钢搬迁规划费用338亿元,其中168亿元由首钢自筹,申请中央财政拨款170亿元。其实,搬迁总费用将达到500亿元[2]。
创建于1919年的首钢,是北京为数不多的以首都冠名的企业,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北京的标志性企业。到2003年末,首钢资产总额为477亿元,在册职工达到13.51万人,占首都产业工人总数的1/6;2004年,首钢实现销售收入619亿元,实现利润12.47亿元。
首钢的搬迁,应该说是北京市忍痛割爱的决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环保。首钢厂区距天安门只有17公里,对北京市区空气环境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据环保部门分析,首钢搬迁能让北京每年减少1.8万吨可吸入颗粒物。
如果没有奥运会,就没有首钢搬迁。多年来,首钢为了解决污染问题作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从1995年到2002年,首钢在环境治理上累计投入15.54亿元,使污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低。北京申奥成功后,为尽快减轻北京的环境压力,首钢在钢铁市场十分看好的情况下,于2003年底压缩北京地区钢产能200万吨。为此承受了销售收入减少80亿元,4.5万职工成为富余人员的压力。
事实上,全国75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20家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有34家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并且有许多在内陆城市,从降低物流成本、加强环境保护的需要出发,都面临着布局调整的问题。
新首钢2011年将屹立在渤海湾,而鞍钢准备正在同是渤海湾的辽宁营口新建年产千万吨的大型钢铁基地,其中一期规划500万吨,二期规划1000万吨,2006年建成投产。随着宝钢投资广东湛江港、武钢投资广西防城港,中国钢铁业前四强已全部完成迅速占据海港的战略规划。
●站在全国立场上看,中国钢铁产能过剩1.6亿吨。
中国钢铁产能从2001年的1.5亿吨迅速上升到2008年的6.6亿吨,过剩1.6亿吨。其中民营钢铁也从2001年的1860多万吨发展到2007年的1.97亿吨,平均每年增加3000多万吨。按已投产和在建项目统计,2010年我国钢铁综合产能将达到6.65亿吨[3]。
据中钢协副会长罗冰生公布,中钢协统计2008年数据显示,7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2008年产品销售收入2565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实现利润846.38亿元,比上年下降43.32%。全年15家企业亏损,亏损面21.13%;亏损企业亏损额达84.64亿元。
国内钢企亏损主要出现在去年下半年。去年下半年大中型钢铁企业整体亏损164.09亿元,特别是12月份亏损额达到291.22亿元,产品销售利润率为-17.44%,创历年来的新低。
去年全年进口铁矿石44365.74万吨,同比增长15.81%,造成铁矿石大量库存积压,特别是高价进口矿多支出50美元/吨左右,促使钢铁企业盈利下滑。
中钢协2009年3月召开的座谈上,宝钢公司预计,2009年生铁产量为2400万-2500万吨,粗钢2800万吨,钢材为2700万吨。相关数据与2008年持平。
山东钢铁集团负责人表示,2008年集团公司销售1195亿元,同比上升3.9%;利润35亿元,同比下降62%。公司2009年生产经营计划初步为,生铁2200万吨,粗钢2160万吨,钢材2200万吨。
河北钢铁集团负责人则表示,公司2008年生铁产量3036万吨,粗钢3328万吨钢材3013万吨。预计2009年生产安排生铁3800万吨,粗钢4100万吨,钢材3600万吨。
鞍钢负责人也透露,2008年前10月盈利为134亿元,后2月亏损,公司全年盈利约为75亿元。预计09年生产生铁2130万吨,粗钢110万吨,钢材1945万吨。
中钢协顾问吴溪淳提醒中国钢企:中国钢铁业已经进入产能“过剩”时代。2008年年底中国钢铁产能达到6.6亿吨,而产量约5亿吨,出现1.6亿吨“过剩”。2009年,中国钢铁业能维持5亿吨产量就已经不容易了。
中国钢铁企业,再不是量的发展问题,而是如何提质,压缩产能问题。
首钢,正是在中国钢铁行业迅猛发展、价格飞涨、产能猛升时期搬迁的。回头看,朝前望,用传统工业发展观看,它是在一个正确的地点办厂,正确的时间搬迁的;用科学发展观看,它是在一个错误的地方办厂,奥运摧出一个错误的决策——搬迁,正确的决策——应该是关闭。
中国钢企的首要任务是:压缩产能。北京的首钢,本应从地球上“抹去”,“曹妃甸的首钢”(已成事实产能)在中国钢企中,它若仅仅是北京首钢的复制,没有技术进步,同样应该“抹去”,若是比较先进的,就应保留。
“把首钢从地球上抹去”,其根本含义是要关闭中国现有落后钢企,真正把产业结构调整到位,不管它的来头有多大,花费了多大本钱,即使是“首钢”,也应一视同仁。
● 压能、重组,加大科技投入——提质是坦途
笔者不懂钢铁技术,但从经济理性与理论上讲,应该是:
第一,中国只保留7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其他所有钢铁企业,低品质的关闭,高品质的重组或并入新的集团。
第二,中国所有铁企业,连同7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重组成5-7家大型钢铁集团公司。
第三,中国钢铁振兴的四大核心规划是:5-7家大型钢铁集团公司在产品结构与产量上展开实力竞争;鼓励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特种钢材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污染。
从现在的时间点看,当初,首钢没有关闭,而是搬迁,错了就错了,我们应该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出重拳纠正中国市场无序竞争带的缺限,把钢铁大国建成钢铁强国。这,才是笔者的初衷,没有恶意从地球上“抹去首钢”。
2009-4-28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记者阎晓明,首钢:我国规模最大的企业搬迁工程怎么搬?[N],人民日报,2005年3月28日.
[2] 李京华,首钢搬迁费用500亿元检察机关介入防职务犯罪[N],经济参考报,2005年4月8日.
[3] 中钢协: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达1.6亿吨,中国市场研究网,2009年3月6日,
作者简介: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研究方向:公共经济、高职教育
联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713-8348688 传真: 0713-8345265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