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编办“减副” 贵在落实


  中编办“减副”贵在落实

  

  1月12日中组部、中编办下发《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助理和副秘书长配备问题的通知》后,近日,吉林省政府免去6位省政府副秘书长的职务。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开始“减副”的省份。(见4月25日《成都商报》)

  

  有媒体报道称河南省新乡市有11个副市长,16个副秘书长和6个调研员;在基层,有县总人口为68万余人,竟然有16名常委12名正副县长(一正十一副);有网友暴光,只有300多万人口的辽宁铁岭市,有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湖南平江县有10个副县长和4个县长助理。目前各级政府普遍存在严重超编现象,这个现象已经成了基层积重难返的问题。就吉林“减负”后还有10人,未暴光的地方超标就可想而知了。

  

  这样颇具中国“特色”的超编现象,正是中国的国情。其原因在于,各省厅局级干部年龄大的,退出一线后按中国惯例升半级给个“调研、副调”待遇等待退休。如副秘书长,退休后比厅局级要高。即下一级正职,升同级副职的第一候补,这已是“正常”现象;其次是,中国的领导只能上,不能下,这是不成文的潜规则。一个领导只要不犯政治错误、原则性错误,一般情况下,按照官场惯例,只能升,不可能降。就是降也是明降暗升,异地升迁。这种情况比比皆是,随地可见。对于官场来说,他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更何况,更多的官员还是上级的上级,领导的领导推荐的、“提拔”的,现在哪个在职的领导能拿下情面,硬是降他人的职?手心手背都是“肉”,谁都不能减,所以就出现了今天副职越来越多的“正常”现象。

  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的建议至今,我们的精简工作进行了也快七十年了,结果呢,总是越减越多。出现这种情况,不是政府下不了决心,也不是没有政策干预,而是各级官员拿不下情面。而这种副职超编的现象,给正常的政府工作带来的后患是显而易见。一是众口难调。一个副职一个意见,一个秘书一条建议,正职每次会议、每个决策,都要打人海战术,都要过关五斩六将才能九九归一,费事又耗时;二是“婆婆”太多,正职开展工作不但缩手缩脚,而且经常不得不瞻前顾后,唯恐得罪了这个调研,哪个副职。如此以来,不但给领导班子的工作带来了难以协调的难度,而且领导干部如此超编,机构如此臃肿,给正常的领导班子的廉政建设带来了治理难度。因而,中编办下发《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助理和副秘书长配备问题的通知》是及时的,是必要的,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举措。

  

  但“减负”虽然是好事,可减下来的人到哪里去?真的能减负吗?这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落实“减负”的关键所在。中编办一月就下发了“减负”令,四月将过,全国仅吉林“减负”,且“减负”后还有10人。这样的“减负”在忽悠谁?不得不让人质疑。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