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川大哲学系同学王江涛的往来邮件(一)


 

与川大哲学系同学王江涛的往来邮件(一)
 
王江涛2009年考上中山大学刘小枫教授的研究生
 
王江涛:
你好!
 
通过你父母结识你很高兴,
今天有点空闲,就草写了此邮件。
我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做管理咨询;二是做教育咨询。你父亲比较了解我近一两年的工作轨迹。
六份附件算作是交流,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有所帮助;管理方面的PPT文件做参考,尽管你接触企业少,但企业中能反映许多社会的病根,近三十年的巨大变化,使我们民族文化中仅存的一点价值观般的信仰几乎丧失殆尽。
企业是求利的组织,反映问题最彻底,人性的暴露在经营中是最为彻底的,美学的研究若不深刻的去探求铜板(经济问题)的问题,可能就显得力道大为不够。我想许多人文学科的教授们对此问题有一定认识,只是接触基层不深,这使得他们看问题要一针见血,则是件难事。就是说,美学研究的基础应围绕当下的社会大环境而转,因为美学是治社会大病的一门学问,我们社会三十年的变革,已是病得不轻,中央到地方的有志之士,都已看得真真切切,你选的研究专业不错,要立意高,也得眼光投向社会的细胞部分,才能不辜负此神圣的专业。企业咨询只是治治某个企业某个肢体的病。
哲学治社会病,经济学、管理学也就治治企业病,一为综合医院,一为专科门诊。
 
此为我的理解,不妥处,我们见面交流。
另外几份附件是我们做的对高三学生、大学在校生、大学毕业生项目的资料。
每年六百万大学新生中,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及家长在上面事情的处理中存在问题,以至于大学四年孩子学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四年下来的几万元学费对贫困家庭而言,不一定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之后,全家又一次陷入贫困,对一个贫寒家庭而言,这是件可怕的事。
 
已经没有多少大学教师为学生负责了,其实是无能力负责,社会的巨大变化中,因为他们的不与时俱进使得他们的早期知识已严重滞后于社会,但这根本上不是他们之错,是制度之错,更根本上是文化之错。
 
教授们普遍没有什么危机感,因为有一份较高的收入可以养家糊口,还有份徒有虚名的社会认可的所谓的高尚的职业,这足以让他们不去进取,因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只有少数追求真理的学者们在苦苦思索中国的大问题,这类教授是中国的脊梁,这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孟子以一句话道破天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此类文化之错大话题不是邮件、电话能谈透的,见面细谈。
 
我们的几个教育产品:一是大学志愿填报的课程,二是考上大学后大学规划的问题,三是大学毕业后关于学生们前途的问题。三个问题均是政府、家长、学生极困惑的问题。我们与高校的就业辅导中心在合作。
我们部分解决了高校头痛的问题,市场前景不错。
一句话,多年来反正没闲着,我们这代人该思考点问题了。
具体见附件。
今后有事多联系,有事多沟通,我一定尽力而为。
假期我们重庆见!!
梁季平
2008/01/06
 
 
梁老师:
你好。
由于校园网的网速问题,迟迟无法给你回信,请见谅。
首先我要澄清我父母对我的一个误解。我最感兴趣的方向是伦理学。因为我认为哲学的本质即是伦理学,所有哲学问题最后都应该落实到对伦理个体的关怀上。我的父母之所以以为我想报考美学是因为我希望跟从中山大学的刘小枫进行我的学习,而美学是他带的学生的方向。
粗读了你的信,我非常同意你的两个观点。第一,把企业作为切入当下社会问题的一个切入口。诚然,经济无疑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的话语模式,而企业则是这一话语模式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的增长竟有相当一部分是以非现代(非理性、非技术)的方式实现的,而任何哲学都必须落实到当下的现实生活。第二、把教育当作一件事情来做也是值得肯定的。人类的智慧是靠教育传承的,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成为有思想、能清晰地做出独立自主判断的人。而官方的教育显然另有目的,在这一点上并不是做的足够好。梁老师的这件事情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必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漫漫长路上走,应该时常回头看看当初出发的地方,想想当初选择这件事情的初衷,不要被事情牵着鼻子走。毕竟是人在“做”事情而不是事情在“做”人。
最后,我想请教一下梁老师,使用你产品(你在信中这样称呼的)的第一批“消费者”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王江涛
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