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许多人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抱怨招不到需要的人,这是中国制造面临的尴尬困境。中国制造为什么会面临这样的困境,主要是各类技工的缺乏所致。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呼唤技术工人》的文章认为,中国不缺普通工人,缺的是技术工人。文章援引相关数据说,我国城镇企业现有1.4亿多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约占一半,但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为5%,这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近40%的水平相差甚远。山东省技术工人缺口30万人,北京市技术工人缺口50万人,湖北省技术工人缺口200万人……全国仅高级技工缺口即高达千万,越来越多的企业即使开出高薪,也招不来符合要求的技术工人。这就是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境。
面对困境,我们究竟有什么样的思考,我们应进行怎样的归因,又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思考是沉重的,但也是必须的,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就必须准确的归因,在梳理了大量资料之后,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
望子成龙的思想是禁锢中国技工市场良性发展的枷锁,望子成龙如果简单的理解为望子成才,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然而,在我们悠久的传统里,龙是官的象征,望子成龙则是官本位思想的普及和深化。作为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望子成龙不仅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是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龙的局限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失衡,也导致了人力资源配置的过度倾斜和过度不足。大量的资源涌入行政事业单位,大量的生源涌入各类高校,而那些被认为没有出息的人才踏进企业的大门,更没有出息的人才会留守农村,那些优秀的学生都进入了高校,那些不太优秀但希望能够优秀的学生也纷纷上了三本,那些被认为上学无望、游手好闲的学生才被家长无奈的送入不愿提起的技工学校。现在情况终于好一点了,龙的范畴也扩大了,但龙仍旧局限在官的范畴之内,也就是说,即使在企业里,那也要成为管理人员。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缺的不仅仅是技术工人,也缺技术农民。这种思想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它需要社会教育的引导,更需要等级秩序的重组。
等级秩序和社会地位是导致中国技工缺乏的深层原因。等级秩序的利益诱导是任何一种社会形式都必须去面对的,等级秩序的社会地位效应历来都是显著的。而在当下,技工在等级秩序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它的队伍建设程度和资源流入程度。技工亦属工人之范畴,而工人在城市中的地位类似于乡村中的农民。由于技工处于等级秩序中的最基层,所以,不会形成优秀的人才主动努力的流入这个群体,这也是目前技工缺乏的原因和高级技工稀缺的主要原因。提高这个群体的社会地位,是改善这个队伍结构的根本。
职业教育水平低下,是目前技工缺乏的直观原因。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存在着和高校一样的尴尬,那就是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磨床的不会磨,学车床的不会车,学刨床的不会刨。更为严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校没有得到最基本的教育。而让人感叹的是,学生、家长、学校、企业都在互相埋怨,学校认为就这样的生源,能教出什么好来,学生认为在这样的学校学习跟上当受骗差不了多少,家长则认为,混就混吧,总算有个去处,企业认为,现在的学生你甭对他有啥指望。实际上,这种结果就是对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课程结构、素养养成教育的一种直白反映。说到底,大家都是在相互应付而已。
统一的、服务性质的技工评定体系尚未健全。拿一个例子来说吧,有技工证的人他可能满足不了对应岗位的要求,真正的技术能手他又没有这个技工证书。所以,包括人民日报援引的数据有很多都是估测的,并不能准确反映当下的实际情况。这种评价体系的缺失,对统计分析形成了直接的挑战,这种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了技工队伍建设有序性大大降低,也局限了技术工人的有效交流和有序流动。
以劳动力成本低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实际上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劳动密集,二是效率低下。但由于成本低廉,人们也就不会过分关注效率低下,这是导致企业技工培养缺乏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企业更无心去建立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和技术职称评价体系。而这种现状的改观只有通过残酷的竞争才能解决。当企业的效率低下明显低于整个社会水平时,它才会直面这个问题,才会想办法,找路子,拿措施。
利益分配是制约技工队伍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企业对某个群体重视不重视,从利益分配上就可以直接看出,对技工和高级技工的分配,就目前而言,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明显的政策倾斜,更不会高于管理者,这是局限“我要学好技术,当个好工人”——这种朴素理想开花结果的根本原因。正如原来一段时间没有人愿意当老师一样,那也是分配机制的问题。
总而言之,中国制造的技工缺乏是一种现状,是一种现实,更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要解决这么多的问题,必然要借助时间的力量,真实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家共同而努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