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封门”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吗?


     2008年夏,以奥运会安全为由,北大实行凭证件登记入校园制度,这意味着今后访客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由进入北大。本来这是奥运期间一种临时“限客令”,但奥运结束后,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登记进入校园制度却看不到要解除的迹象,这似乎与改革开放的潮流不太吻合。

     北大一百多年以来,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北大已经成为民主与科学的先锋。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北大息息相关,中关村崛起更是与北大清华两校的学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创产学研结合之路密切相关。很多人认为蔡元培老校长说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对北大精神最好的概括。可以说中关村、北京市乃至中国的发展进步都与北大校门向社会的“敞开”不无关系。

     高校是个学术自由的圣地,是学子展开理想翅膀的地方,是培育学术成果的殿堂,是连接经济社会建设的纽带。纵观世界各地高校,它们少有校园院墙和大门。

     2008年以来,我多次访问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看见学校各个科系的教学办公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儿童教育中心及住宅大楼、酒吧和饭店等都散布在一个广阔域区内,在功能上没有什么教学区、生活区之分,让人感觉到大学和社区、城市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是一个全面开放的大学。硅谷和剑桥科技园区的发展都与这两所大学的思想开放、学术开放的传统密切相关。

     对于北大的“封门”举措,我感到不解、惊讶与怀疑。从此以后,北大还能“自由和包容”吗?北大还能领航中国的人文精神吗?北大校门在过去经济社会不发达的时期坚持对外自由开放,在当今物质文明更发达和思想文化更进步的情势下,却关门来了起来,这表面上仅仅是为了校园安全管理问题,实质上是弘扬北大精神所的问题。它关闭的不仅是车行人行之路,更是精神思想之路。

     在改革开放30年后,回顾教育体制改革之路,很难令人满意。北大的“封门”是一个影响性标志性事件,进一步印证了教育体制行政化、官僚化的趋势,依然是强化“单位”体制的举措。北大声称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可是“封门”举措是拉近了还是推远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


 

我的相关日志:

2009-04-18 | 寻找全球新兴的科技创新中心
2009-04-15 | “创业板”是为谁提供的舞台?
2009-04-11 | 中关村杂志:破解硅谷与中关村人脉密码
2009-04-05 | 对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思考
2009-04-03 | 接待硅谷橡子园合伙人朱伟人
2009-03-30 | 硅谷与中关村的三螺旋创新模式比较
2009-03-29 | 硅谷两岸华人联手回归中关村
2009-03-27 | 让海淀园成为中关村的核心区
2009-03-25 | 雷平:一个人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
2009-03-23 | 三位创业者不同的生意经
2008-09-26 | 三鹿事件显示政府技术管理的缺位
2008-09-19 | 后奥运时代,中关村将走向何方?
2008-09-09 | 宁波高新区如何走高端
2008-09-03 | 怎样看两种后奥运经济
2008-08-30 | 奥运后体育要实现民营化
2008-08-09 | 北京奥运开幕式彰显了和平的普世价值
2008-08-08 | 清洁技术产业的兴起
2008-07-29 | 次贷危机与中国房地产价格
2008-07-07 | 下一代互联网,2008的挑战与机遇
2008-05-09 | 让火炬越烧越旺
2009-03-03 | 硅谷访问斯坦福咨询教授王捷
2008-12-24 | 创业型就业与创业型大学
2008-10-31 | 海德公园Speaker’s Corner
2008-10-30 | 拜访剑桥圣·约翰创新中心
2008-10-29 | 伦敦一日游
2008-10-28 | 与一个老伦敦Bunker的餐叙
2008-10-27 | 参观伦敦金属交易所
2008-10-24 | 拜访伦敦证券交易所
2008-10-23 | 与淡水河谷的交流和LME晚宴
2008-10-22 | 在伦敦和老虎基金讨论金融危机
2008-10-20 | 考察剑桥科技园
2008-10-16 | 剑桥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