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各种真假“国学”复兴为代表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宣扬乃至褒扬甚嚣尘上,比如近来对文字问题的争论。一些看起来固守传统的人认为,中国社会目前的种种问题,是由于丢弃了传统或者割裂了传统而引起的。因此,救治社会种种疾病的方法,就是回归传统文化,或者以所谓传统文化来拯救。
“传统文化”这个词汇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思想界将民国之前的中国古代文化统称为“传统文化”,将要拿来改造社会的文化统称为“新文化”。我们这里姑且不论彼时的长与短,单看传统到底是怎样影响我们的。要说明这一问题,首先还要看看“传统”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涵义?希尔斯在其著名的《论传统》一书中说,传统,就是“代代相传的事物。就其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来看,它的涵义仅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其实,希尔斯的定义十分明确,就是传统一定是动态相传、并且“至今”的东西。
拿这样的说法再来看看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说词,许多人似乎认为“传统”就是过去某一时间存在的好东西,只是我们不小心把它给弄丢了,现在我们要把它找回来,来拯救“人心不古”的社会现实。其实,这种对传统的理解是十分偏狭的。实际上,我们看传统,不应该以一种孤立的、静态的视角来看,传统不是过去某一时段的一些东西,而是在族群或者组织中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包容了各个时期的东西。
十分费劲地说这个问题,是想说明,我们现在来看“传统文化”,不是从古典的典籍中去找,不是将古人的“名人名言”拿来背诵和宣讲一下就是弘扬传统文化了,不是倡导大家学习传统文化就能够拯救社会和人心了。我们现在看传统,更多地应该从民族历史的“过程”中,去找我们的先辈们选择了什么?没有选择什么?为什么没有选择?这样的选择对于当时的和后世的影响是什么?等等。同时,还要看看当今的人和当今的组织,我们身上存留着怎样的传统?我们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我们之所以是“我们”而不是“他们”,恰恰可能是祖祖辈辈代际传承的结果,是一代代的人在社会实践中多次“选择”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传统”了。
因此,要变革传统抑或“注入”,只有从我们的现实过程和实践选择中进行。任何妄图将传统文化“拿来就用”的办法都是徒劳的!
就相当于你有一个名声显赫的祖先,虽然你身上流淌着他的血脉,但是如果你要将祖先的所有显赫的东西包括他老人家的基因都拿来,作成个外套套在你身上一样,是十足可笑和荒唐的。
当然,对待传统是这样,对待西方的新思想、新理念依然如此。这就是许多企业求“文化昌盛”而不得的原因了。
传统蕴含在过程和选择中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