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与纽约城市文化比较
黄 发 玉
摘 要:作为两个城市,深圳和纽约有许多相同之处:发展速度、经济中心、区位优势、移民城市。但在城市背景上又有诸多差异,特别是在文化背景方面,深圳与纽约的创新与包容值得肯定,可同时深圳的文化设施与纽约相比又有较大差距,无疑是要影响文化活动的开展。而文化产业又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的支柱性产业,需要以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加以管理,最终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深圳;纽约;城市文化;比较
作 者:黄发玉,深圳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纽约市立大学访问学者(深圳 51 8000)。
深圳与纽约的城市文化对比,有两点需要首先说明,一是深圳与纽约不是处于一个数量级的城市,从某种程度上看,二者实际上缺乏可比性;二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形成一一对应的数据,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比。因此这里的比较,主要是一种表征意义上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相信有助于我们了解深圳文化与纽约文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有助于我们认识深圳城市文化建设以及我国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
一、城市概况比较
纽约,人口800万(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面积824平方公里。纽约行政上分为五个区,即曼哈顿时、布郎克斯、布鲁克林、昆斯和斯塔滕岛。纽约并没有行政意义上的郊区,从纽约五个区来看,曼哈顿区是市中心,但其他几个区也是城区,其中的布鲁克林区在1898年划为纽约市之前,已经是美国第四大城市。人们常说的纽约的郊区,实际上是指毗邻纽约市的地区,包括纽约州和康涅狄格州的南部地区、新泽西州的东北部地区。这些地区加上纽约市本身,构成了纽约大都市区,人口2010万,超过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区,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特大都市区。深圳,人口700万(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面积2020平方公里,其中特区面积327.5平方公里。深圳行政上分为六个区,即特区内的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以及特区外的宝安区和龙岗区。深圳的市中心是罗湖和福田两个区,盐田、南山两区属次中心,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属郊区性质。
作为两个城市,深圳与纽约有诸多相同之处:
城市发展都创造了世界奇迹。与欧洲国家城市如巴黎、伦敦等相比,纽约是一个年轻的城市。纽约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很远,但是纽约的真正发展只不过是19世纪的事。1664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了曼哈顿这块地方,取名为“纽约”。在此后英国统治的119年中,纽约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与当时的波士顿和费城等城市比,有很大差距。从19世纪开始,纽约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到1850年,跃居为美国第一大都市。纽约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由一个小城市变成一个近代都市,创造了当时的世界奇迹。深圳也是如此。20多年前,这里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县。兴办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已经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都市,被世人称为“一夜城”,同样创造了世界奇迹。
同样是经济中心城市。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292亿美元,占全国4.49%。纽约是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特别是以金融、贸易、旅游为主的城市,是从事商业的首选之地,2000年被评为北美最佳商业城市。纽约也曾被评为美国最佳科技城和世界第五大科技城。纽约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中心,不仅对美国以至对整个世界的经济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深圳城市综合竞争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2239亿元,居第4 位,占全国的2.2%,财政收入居第3位,人均收入居第1位。深圳商贸发达,外贸进出口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位,外贸出口额占全国的1/7。深圳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要生产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中心。深圳正日益显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深圳的改革与开放对全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区位优势相似。纽约是美国与欧洲相距最近的城市之一,当时是北美接受欧洲先进生产力最早和最便利的地区之一。深圳毗邻香港,直接受惠于香港的经济、贸易以及管理方式,同时香港是深圳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纽约港是世界最大的良港之一,纽约就是以此生存和发展起来的。深圳也拥有天然良港,港口吞吐量已跃居世界五大港口行列,它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极大地推动深圳的发展。纽约处于一个大都市带的中心,这里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为纽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深圳处于珠三角地区,这里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都是移民城市。美国本是移民国家,但纽约是进入美国的最重要的关口,是移民特征最显著的城市。在纽约人口结构中,国外出生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5.9%(全国平均为11.1%)。纽约市居民的种族成份非常复杂,其中非西裔白人(由于西班牙裔人包含各个种族,故美国人口统计以是否西班牙裔为限定)占35%,非西裔黑人占24.5%,非西裔亚洲人和太平洋岛屿人占9.8%,非西裔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人占0.2%,其他种族人占3.5%,西班牙裔人占27%。纽约人来自230个民族、120个国家,讲115种语言。深圳是中国最典型的移民城市,全市700万人口中,本地居民只有30多万,其余600多万居民来自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汉语的各种方言在这里都可以听到。深圳拥有全国56个民族,其中人数超过1000人的少数民族有17个,超过10000人的有4个。在深圳居住的外国人有15000人,深圳有国际村、国际街,还有国际学校。
深圳与纽约相比,在城市背景上又有诸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两个城市经济实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发育程度不在同一个层次,纽约是最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而深圳只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纽约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深圳的目标是在200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纽约已经是一个发育成熟的城市,而深圳只是一个刚刚诞生的新兴城市。纽约的城市管理处于比较高的层次,而深圳的城市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
两个城市的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为我们把握两个城市的文化及其特征提供了社会历史背景。
二、文化精神比较
文化精神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是人们之间在文化上得以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在文化精神方面,深圳是我国与纽约最为接近的城市。其根本原因在于深圳与纽约存在的上述诸多相同之处,特别是两个城市都是移民中心(移民城市),都是经济中心,这两大因素赋予了纽约和深圳这两座城市最基本的文化底色和文化内涵。深圳与纽约两个城市文化精神最大的共同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勇于创新,二是海纳百川。
勇于创新。作为美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纽约创造了很多美国第一和世界第一。如在商业上敢于开创世界先河,在艺术上敢于领导世界潮流,在科学上敢攀世界高峰,甚至在建筑上也多次建造世界第一高楼。在商业方面,早在19世纪就以首创班轮服务和商品批发业而树立了纽约的领袖形象。在艺术方面,纽约早已成为西方世界的领头羊。很多前卫的思想、新潮的艺术都从这里诞生。纽约很多艺术馆,都以展示前卫艺术为己任。纽约建造的布鲁克林大桥,是当时世界上最长、而且是第一次使用钢铁悬索的桥梁,被一些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纽约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如果说纽约有什么不变的话,那就是它的千变万化。正因为如此,美国人曾经惊呼:“最聪明、最能干的人都到纽约去了。”
勇于创新是深圳文化精神的主要特征,深圳精神中的“开拓、创新”四字并不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愿望,而是经济特区20多年发展史的真实写照。从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率先走市场取向的道路,到先后在诸多领域进行的改革探索,深圳不仅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得到迅猛的发展,而且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探路的作用。深圳经济特区2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拓荒史,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使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弘扬,人的价值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深圳的创新精神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动因,一是政治方面的动因。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受命于危难之中,天将大任于斯,深圳要发挥试验场和窗口的作用,要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因此只有不断开拓,不断创新,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另一方面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动因。深圳是移民城市,勇于创新不仅是移民的一种基本品格,更是移民的一种内在要求。中国古语有云: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千好万好,不如在家好。既然要移民,就必须舍弃原有的东西,就必须面对新的环境。以移民为主体的深圳人有着一种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开拓新的生活的内在动因。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动因,深圳才处于一种不断的变化和不断的创新之中。
二是海纳百川。由于是移民城市,人们来自于不同的种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这使纽约城市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的格局。纽约注重各种不同种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肯定各种文化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为各个不同民族而建造的文化设施,博物馆藏有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成果,图书馆提供多语种服务,各个民族的食品、服饰比比皆是。政府每年举办各个少数族裔的文化节,开展一系列与该民族有关的文化活动,表彰少数族裔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各个不同民族或不同国家的移民,也经常举办自己的传统文化活动。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纽约人具有一种十分豁达的宽容心理和包容心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见怪不怪。
如同纽约一样,深圳的多元文化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深圳移民带来了多种文化,我国内地的东北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江浙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等,加上深圳原有的岭南文化,这些文化既相互融合,又表现出相对独立的个性,从而使深圳文化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色彩斑斓的景象。与此同时,深圳又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地区,加之毗邻港澳,与境外交流便捷,人员与信息渠道畅通,因而与其他地区相比,深圳人更多更早地接受多元文化,深圳人对多种文化现象具有更宽容的心态。多元文化的人文环境使移民在深圳没有像在其他某些城市那里的文化上的陌生感,从而移民不仅成为这个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而且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在文化上显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不仅是深圳的旅游景点,同时也是深圳多元文化的象征,是深圳兼收并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窗口。
除上述两个方面外,深圳与纽约的文化精神在其他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由于都是商业城市,两个城市的商业意识十分浓厚;由于深圳较早发展市场经济,因此同纽约一样,深圳人又有着强烈的平等竞争意识;等等。有关专家曾对我国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其内涵是“文化精神”)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深圳的文化竞争力,在全国47个大中城市中居第1位,其中:(一)、价值取向指数1分,排名第1(包括重商意识1分,排名第1;赚钱欲望0.947分,排名第4;消费倾向1分 ,排名第1);(二)、创业精神指数1分,排名第1(包括辛劳精神0.9分,排名第4;闯荡意识0.973分,排名第2;竞争心理1分,排名第1);(三)、创新氛围指数1分,排名第1(包括求新意识1分,排名第1;平等观念0.909分,排名第4;兼容心理0.944分,排名第3);(四)、交往操守指数0.738分,排名第13(包括诚信意识0.629分,排名第31;法制观念0.657分,排名第17;协作精神0.906要,排名第3)。(参见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这些指标以量的方式反映了深圳人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与纽约的文化精神总体一致。但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分并不是很高,在全国城市中排名较差,这表明深圳不仅与西方城市相比,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而且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分较低表明,深圳与全国一样,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经济的运行机制及其所体现的观念离市场经济还有相当的距离。
三、文化设施比较
与纽约相比,深圳的文化基础设施存在巨大差距。一是数量太少。纽约是美国文化设施最多和最集中的城市,全市有150多家博物馆,200多家公共图书馆,260多家电影院, 390多家剧院,400多家艺术画廊,500多家书店,1500多个公园和游乐场所。纽约所拥有的大的艺术中心占全国的14%,专业剧院占全国的17%。纽约三大公共图书馆总藏量5500万册(件),每年的图书资料流通量是4000万件,相当于纽约市民人均5.5件。
深圳各类文化设施300多个,包括57个影剧院、73个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52个文化馆(站),包括市群众艺术馆、6个区文化馆以及45个街道(镇)文化站,323个公共图书馆(室),包括市属2个、区属6个、街道(镇)图书馆39个,社区(村)图书室276个,总藏书623万册,全市图书馆日均读者量超过1.5万人次。(根据市统计局200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0座,博物馆、纪念馆16座。公共图书馆总藏量295万册(件),总流通量401万人次。)
深圳的文化设施不仅与纽约相比,差距很大,而且也比不上国内很多城市。比如,深圳的影剧院有57家,而上海影剧院有504家(纽约有650家)。上海每5.4万人有一家影院,每67个人有一个座位;天津每6.6万人一个影院,64个人一个座位。而深圳每7万人才有一个影剧院,每90人才有一个座位。纽约每2万人拥有一家剧院,3万人拥有一家电影院。
与纽约相比,深圳尤其缺乏大的有影响的文化设施,如纽约的三大公共图书馆系统的藏书量分别列美国第1、第3和第8;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被誉为“五千年艺术史的百科全书”,每年接待观众540万人次;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其大都会剧院是世界上最大的歌剧院之一,等等。深圳的大剧院是全国较大的剧院之一,此外深圳到目前为止,其他文化设施尚乏善可陈,深圳没有在全国更不用说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文化设施。
二是种类不多。纽约的文化设施种类繁多。如公共图书馆有综合图书馆,有分门别类的图书馆。有经济图书馆、艺术图书馆、黑人研究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有研究图书馆、阅览图书馆等。纽约的博物馆更是应有尽有,从学科看,有历史类、社会类、文学类、科学类、种族文化类、手工艺类等。从社会活动层面看,有财经博物馆、交通博物馆、警察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纽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儿童博物馆的城市)、电视广播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种类最多的是艺术博物馆,除综合艺术博物馆外,还有分门别类的博物馆如现代艺术博物馆、民间艺术博物馆、设计艺术博物馆等。有的种类的博物馆还有多个。而深圳的图书馆基本上都是小而不全的综合性馆;深圳的博物馆(艺术馆)已有分门别类的雏型,如以个人命名的或专门的博物馆(艺术馆),但为数还极少。深圳最应该有的科技博物馆(深圳是以科技为主要发展动力的城市)、青少年博物馆(深圳是一个人口年龄非常年轻的城市)以及反映不同移民文化的民俗博物馆(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还没有。
三是缺乏标志性建筑(或设施)。标志性建筑,特别是标志性文化建筑,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外在表达,它凝聚了人们对城市的感情,反映了城市的历史,代表着城市的品格,是城市文化的象征。纽约有很多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例如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布鲁克林大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及被毁的世贸大厦等,这些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看到或者谈到这些建筑或设施,人们就自然想起纽约。深圳有几座建筑在不同的时期曾为人们所关注,如80年代的国贸大厦、90年代的地王大厦,曾被一些人认为是深圳的标志性建筑,但谈不上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在建的市民中心、文化中心(音乐厅和中心图书馆)等几大重要设施,能否成为未来深圳的标志性建筑,还有待人们去评说。
四、文化活动比较
与纽约相比,深圳文化活动的经常化、社会化、大型化程度差。一是经常化问题。在纽约无论白天晚上、无论工作日节假日、无论淡季旺季、无论室内文化场所还是公园、广场,文化活动无时不有。特别是著名的百老汇剧院、林肯中心等文化场所,不仅有夜场,而且有日场。纽约市有180多个音乐和歌剧团体、近100个舞蹈团体,这些团体是纽约文化活动的主体。很多图书馆和博物馆除正常的接待和展出外,还开展很多文化活动,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每年举办音乐会100多场,文化专题讲座160多场。很多广场和公园,都有定期的文化体育活动。深圳专业艺术团体很少、群众艺术团体也只有10多个。深圳的文化活动大多以群众性业余形式出现,包括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大家乐文化等。近年来,深圳开展各类送文化进社区、下基层活动平均每年超过500场(次)。2001年全市各文化广场举行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190场(次),演艺团体共进行营利性演出1300多场。与纽约相比,深圳高雅文化活动的频度要差。
二是社会化问题。如果说经常化问题指文化活动的频度的话,那么社会化问题就是指文化活动的广度问题。纽约的文化活动参与面很广,文化场所的参与人数多,人均参加文化活动的次数多,文化场所开放的程度高。2000年纽约仅到市属34个非营利文化机构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的人数为1950多万人次,百老汇本部的观众为1100多万人次。同年纽约18岁以上的成人有66%的人看过电影(其中62%的人看4次以上),49%的人看过音乐表演(23%的人看4次以上),48%的人去过图书馆(31%的人去4次以上),43%的人看过艺术表演或参观过博物馆(18%的人看4次以上),36%的人去过剧院看戏(12%的人看4次以上)。同时,更多的人在家里从事过文化艺术活动,有93%的人在家里听过音乐,63%的人有过休闲性阅读,55%的人从事过创造性艺术活动。纽约市民每年每户平均购书20本以上,使用图书馆的比例比全国高出10%。深圳文化活动的社会化程度如何,没有集中的调查数据,但从被调查者常去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看:图书馆为42.7%,新华书店35.4%,文化公园和旅游景点26.7%,影剧院20.9%,文化活动中心16%,大家乐、文化广场12.1%,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比例最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深圳人的文化参与行为,即倾向于到公益性、知识性和消遣性的地方,而专业性很强的地方则少有人问津。(据苏伟光主编《深圳文化发展战略思考》,海天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从观赏文艺演出的支出方面看,被调查者年消费额在50元以下、51-100元、101-200元和201-300元的人分别占19%、21%、20%和19%。(《深圳市演出市场及市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课题报告)这表明,深圳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频度较小,文化消费水平较低。
三是大型化问题。纽约经常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包括种类繁多的文化节、艺术节、大型赛事、大型户外(公园、广场)演出等,如著名的纽约电影节、格莱美奖、林肯中心艺术节、后浪节(Next Wave Festival)、国际马拉松赛、国际网球公开赛等,有的活动持续几天、一两周甚至几个月,有的活动参加的人数几千上万人,有时甚至几万人,这些活动不仅使纽约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交流中心,而且使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十分浓郁,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深圳已经开办了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如“大剧院艺术节”、“鹏城金秋艺术节”“大家乐”等,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层次还不是很高,规模也不算太大,尤其是具有国际性影响的经常性的大型文化活动还没有,目前深圳正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五、文化产业比较
纽约文化发展的特点,不仅在于其非营利文化或公益性文化丰富多彩,而且其营利文化(在美国,所有的文化都理解为产业,包括非营利文化产业和营利文化产业两部分,而在我国,一般只把营利文化理解为文化产业)十分发达。二者形成合力,对纽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纽约的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百老汇表演艺术业等。纽约在众多文化艺术领域承担着美国最大的生产量,美国的出版物品、音像制品、舞台节目(包括歌舞剧、音乐剧)、绘画摄影等,其最大的生产基地差不多都在纽约。纽约是北美第二大影视产品制作中心,有145个制作间和舞台、74万平方英尺的拍摄场地、3900多家影视制作配套服务企业。全国所有独立的电影生产有1/3在纽约,80多种全国性电视节目在纽约制作,包括18个“脱口秀”、13个新闻杂志。2001年度纽约生产的影视产品共有8053个,包括211部故事片,448部电视片等。美国3大广播网(即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全国广播公司NBS)和25家主要的有线电视网的总部都在纽约。纽约有35家地方广播电台和100多家区域性广播电台。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出版中心, 350家消费性杂志(全国10大中就有6大)的总部设在纽约,包括《时代周刊》(Time),《新闻周刊》(Newsweek),《财富》(Fortune)、《福布斯》(Forbes)和《商业周刊》(Business)。有4家日报(包括世界著名的《纽约时报》)、2000种周报和月报。全国5大音像制品公司有3个的总部在纽约。著名的纽约百老汇文化产业每年有30多个新剧目推出,每年的观众(含本部和巡回演出)2300万人次,票房收入12亿美元。
纽约文化(仅包括影视剧节目制作、非营利艺术、商业性剧院、画廊、拍卖行等,不含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和旅游业等),对纽约经济的贡献达到110亿美元,提供就业机会13.5万个。文化产业在纽约被认为是“低风险、高回报、机会多”的产业。
深圳是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较早和最为迅速的城市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大众传媒、印刷制作、文艺演出、文化旅游为重点的产业群体。2002年全市拥有电台1座,电视台2座,广播电视站22个,公开发行报纸17家,公共发行期刊39家,图书出版社1家,音像出版社3家,印刷企业1375家。全年出版报纸约为5.6亿份,杂志约2530万册,图书500余种。深圳主要文化产业的年产值(不计旅游业)达到180亿元,增加值5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5%。深圳文化产业产值在国内不算低,但与纽约相比,相去甚远,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保守的口径(仅计娱乐、出版、音像、音乐和影视产品)为5.68%。最乐观的口径为25%。纽约没有这一数据,但理应高于全国的比例。纽约的文化已是一个重要的产业,而且是一个战略性的支柱产业,而深圳的文化产业才初露端倪。
由于文化产业的发达,纽约每年吸引旅游人数多达3500万,其中有1800万被称为文化旅游者(文化旅游者平均比一般旅游者多呆一天,花费多50%左右)。旅客消费145亿美元,旅游业每年对纽约的经济贡献为200亿美元,提供直接或间接就业人员24.4万人,为市政府增加税收7.5亿美元,为州政府增加税收7.2亿美元。深圳的旅游业是其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部门, 2002年接待过夜旅客1522万人次,其中海外旅客449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已达36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5%。纽约被评为世界10个最好的商务旅游城市第6名(美国第1名),深圳被评为中国10大商务旅游城市第4名(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编著《中国决策白皮书丛书·数字中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六、文化管理比较
在文化管理方面,我国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深圳与纽约自然也相去甚远。美国对于文化艺术采取松散的、间接的管理方式,联邦政府没有一个全面、综合、统一主管文化事业的部门,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文化部。联邦政府仅设全国人文艺术基金会,对全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非营利艺术进行资助;州一级的文化管理部门也与联邦政府大同小异,纽约州设州艺术委员会。而纽约市文化管理部门与联邦和州政府不完全相同。市文化局的职责是“规划、发展、组织和监管全市的文化活动”,其目标是“保持和促进纽约的文化生活,通过文化活动促进纽约的经济发展。”这与我国政府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比较接近。
而美国把文化分为营利文化和非营利文化两大类,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只负责非营利文化的管理。纽约市文化局把自己定位为代表和服务于全市2000个非营利文化部门或团体。而纽约市文化局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服务这些部门或团体,包括资金、信息、物质等方面的服务。营利文化实体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以及大部分表演艺术(如绝大部分百老汇剧院均属营利性质),原则上与私人企业无异,没有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而由政府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如联邦通讯委员会对全国通讯行业包括广播电视的管理)。除文化局外,纽约还在市长办公室下设电影、戏剧和广播电视办公室,其职责是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为各地来纽约制作广播、影视和戏剧产品的团体和个人提供服务。纽约的公共图书馆独立于文化局,直接由政府资助和协调,这与我国也是不同的。
我国的文化管理体制是: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宣传文化思想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工作,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有些城市如深圳是三局合一)是文化的行政管理部门,我国对文化的管理范围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我国对非营利文化和营利文化尚未作明确的划分(近年将文化划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文化的管理问题上,政企不分、企事不分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这不仅不利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同时也阻碍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政府与文化的关系上,我们是政府办文化。因此在文化的投入上,主要是政府财政的投入,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而在美国,文化不仅有政府的财政投入,而且有社会各个层面的投入包括非营利基金、企业和个人,形成了全民办文化的格局,其中政府的投入只占较少的部分,因此政府负担较轻。从纽约非营利文化机构的资金来源看,政府投入仅为1/4。社会投入包括非营利基金、企业和个人的赞助占3/4。营利文化则更是由私人投资,政府一般不会投入。从投入的绝对额来看,纽约每年对非营利文化投入的“行政事业经费”每年为3亿多美元(1999年为3.1亿,2000年3.3亿),投入的基建经费每年为1亿美元(2001年至2004年),后者占市政府总投资的1.5%。深圳市政府的文化事业经费和基建经费每年为3亿元左右(1999年为29688万元,2000年为32807万元),两项合计占市政府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的1.4%(1999年为1.40%,2000年为1.45%)。
在体制运作上,我们仍然以政府办文化为主,尚未转到以管文化为主的方式;在管理方式上,我们以行政手段为主,虽然近些年强调法治,但文化立法远远落后于经济立法,远远落后于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基本上还是以人治为主。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是以法治文,政府根据法律和法规管理文化、服务文化。与此同时,其管理职能有相当一部分由中介服务组织来承担,政府主要是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的分配。拥有800万人口和几千个文化团体的纽约,作为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纽约,其文化局只有35个编制。而在我们国家,文化的中介机构不发达,文化管理部门的任务相当繁重。
七、教育和人文素质比较
教育和人文素质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在这方面,深圳与纽约相比,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纽约市的25岁以上的人口中,高中毕业及大学肄业者381.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800万)的47.67%,大学毕业及以上者144.68万人,占18.07%,其中学士学位获得者83.46万人,占10.42%。在深圳市的劳动力资源中(男16-59岁,女16-54岁),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占总数(620万,非全市总人口数)的9.37%,受过初中教育程度的占57.15%,受过高中教育程度的占18.28%,受过中专教育程度的占6.5%,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占8.71%(56.4万人)。虽然统计口径不同,但不难看出,深圳的人口素质远远低于纽约。
纽约市教育局是全国最大的教育局,全市拥有110万学生,1198所公立学校,79924名教师。有大专院校100所,其中48所能进行研究生学历教育。深圳市各级各类学校1211所,在校学生73万人,教职工46600人。有普通高校3所。纽约十分注重对教育的投入,为文化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纽约的教育投入占财政预算的31% ,是其财政预算的最大部分。深圳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1.93%。深圳要想增强文化发展后劲,不仅要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更应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文化人才是文化的主要资源。纽约是全国文化人才汇集的地方,全市有75000多名高素质的演艺人才,艺术家和导演占全国的1/5以上。全国每万人中有艺术家7人,纽约每万人中有艺术家13.34人,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全国十大都市区平均每万人有艺术家10人的比例。深圳市宣传文化系统所属的文化、艺术、社科、新闻、广播、电视、出版方面的人才总数为4334人,其中文化局和文联所属的“文化艺术”类人才1807人。全市有文化艺术协会(学会)11个,会员人数2800名,其中国家级会员360名。深圳具有藏艺于民的特点,民间有很多文化艺术人才, 但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这些人对深圳文化艺术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纽约相比,深圳的文化人才极为缺乏,文化经营和文化管理人才尤其缺乏。
总之,纽约是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中心,纽约文化已处于完善和提高阶段,在国际上已确立自己的地位,已产生广泛的影响。而深圳文化尚处于创建和形成阶段,迄今为止,深圳文化还不能说已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特点,虽然某些方面在国内已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整体来看,这种影响还很小,在国际上更谈不上什么影响。纽约既是文化生产中心,又是文化的交流和消费中心;而深圳已经提出用十五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建设现代文化名城,即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文化精品和优秀文化人才荟萃的中心,现代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基地,文化艺术商品交易的市场”。纽约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比翼齐飞,不仅是大众文化中心,也是高雅文化中心;深圳大众文化比较发达,而高雅文化相对缺乏。“纽约不仅是高科技的竞技场,又是新思想的拍卖行”,不仅科学技术发达,而且也是美国甚至西方世界出思想、出文化成果、出文化人才的地方;深圳科技比较发达,而人文学术相对滞后。深圳已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深圳文化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ity Cultures of
Shenzhen and New York
Huang Fayu
Abstract: As two cities, Shenzhen and
Key words: Shenzhen;
来源转自 黄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