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十大保障


 

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当前,抓好总体部署、科学规划、舆论宣传“三大任务”;着眼长远,构建产权、投入、科技、体制、机制、法治、组织“七大”保障,积极有效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
(一)战略保障:从全局把握和部署生态文明建设
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适时做出《关于推进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全面部署我区生态文明建设,调动全社会力量全力推进我区生态文明进程。该决定应该至少明确以下建设任务:一是明确提出在全区范围内建设生态经济,重点推进循环经济体系、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健康发展,推进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和可持续利用。二是明确提出在全区范围内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以重点生态项目为龙头,带动“两山一带”生态屏障建设,再造山川秀美新宁夏。三是明确提出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整人口布局”为核心,通过调整人类自身活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体系建设;四是以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高效、稳定的能力保障体系建设。五是明确提出在全区范围内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倡导绿色生产观、消费观,着力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各部门、各地区根据各自职能和实际情况,具体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具体工作,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目标是,争取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区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经济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明显增强。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总体部署的基础上,建议自治区发改委和自治区环保局牵头,及早着手编制《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规划纲要》,报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实施。这个规划纲要一定要根据我区实际,把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领域的建设任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各市县(区)、各部门编制生态市、生态县(区)和生态文明村镇、社区建设的法律依据。林业等有关部门及时跟进,配套和细化各专项规划;各市县根据各自实际也编制相应的规划,形成规划体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要突出重大项目带动,以争取国家资金的更大支持。通过多渠道争取国家资金和项目,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动员社会投资主体参与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相应的投资收益。二要把生态文化的培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养生态型公民;要充分发挥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注意运用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活动;要高度重视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以科技进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舆论保障: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在宣传内容上,突出生态理念、生态科技、生态建设成就、生态领域先进典型四个重点。在宣传方式上,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一切可行有效的宣传手段进行宣传,尽量杜绝宣传车等带有明显形式主义色彩、不受群众欢迎、没有实际宣传效果的宣传形式,尽量减少空对空的说教式宣传,注重宣传的真实性、科学性和通俗易懂。
(四)产权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提供保护
我区具有十分广阔的荒漠草原和黄土丘陵山地。这是生态最脆弱的区域,也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对于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除了围栏封育外,还应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加强治理和合理开发利用。而明晰的产权制度,确定的责权利关系,是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前提。以明确的产权制度为基础,形成利益驱动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治理荒山、沙地和水域,发展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动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淤地坝等小型生态工程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明晰、责权利相统一的良性运行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工程建设资金不足和建后管理问题。
(五)投入保障: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
多元投入,国家为主。1.国家项目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区投资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生态项目,带动生态建设的健康良性发展。2.生态补偿资金。一方面要力促国家范围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要积极尝试建立自治区范围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生态补偿资金的相当一部分应该用于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3.财政转移支付。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4.社会化投入。社会资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公益性赞助性资金投入,另一部分是资本性资金投入。前者是无偿投资,重点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后者是有偿投资,一般按照效益原则以赢利为目的。由于生态建设对于资金需求十分巨大,因此要通过一系列鼓励政策、优惠政策,让资本性投入能够获得平均收益。只有这样,才能调集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态工程建设。
(六)科技保障:让技术创新成为生态文明的不竭动力
规划支持一批生态环境领域关键技术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取得切实成果,及时应用到生态建设领域。继续支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新能源开发、资源循环利用、废物再利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以科技手段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同时,把生态知识普及纳入科技普及工作任务体系,在全社会普及生态科技知识,推动生态理念、绿色消费行为的形成。
(七)体制保障:变条块分割为协同作战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和事业。为了使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效推进,必须对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等问题加以认真解决,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协调行动。以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性,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尤其要重点改变各部门各自为政、只重视自身利益不重视全局利益、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的体制分割状态。
(八)机制保障:用杠杆撬动生态文明
一是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对生态产业发展给予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给予生态补偿。二是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使生态建设获得正收益;生态破坏获得负收益。三是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工作监督机制,监督生态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企业废弃物达标排放情况等。四是完善生态建设激励机制,鼓励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创建生态城市、生态农村、生态社区活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生态产业。
(九)法治保障:让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制化
一是要遵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宣言、森林问题声明、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沙漠化公约、湿地公约等国际法精神;二是要严格执行《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水法》、《农业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三是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根据宁夏实际出台一些地方法规,促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四是进一步加大生态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十)组织保障:子孙的福祉,可持续的政绩
一是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共同关注、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党委宏观领导、政府具体落实、人大全程监督、政协大力推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手推进、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二是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对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及其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和严格考核。在党委政府主推,党政一把手主抓,有关部门主办体制、机制基础上,坚持年年总结、时时推动,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严考核。三是把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是否具备正确的生态理念、是否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同时,把生态知识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内容,以增强领导干部抓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