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危机,显露出中国不同寻常的分量,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给予了更加坚实的诠释。中国经济增长通过财政刺激、扩大内需可以弥补外界环境恶化、出口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保持惊人的速度,与其他经济体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
近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探讨中国经济与世界是否可以脱钩的假设,即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可以不受美国经济下滑的影响,延续高速增长。世界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下,通过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推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无不映射出经济的意涵,因此,现在国家间的交流可以称之为泛经济议题。因此,上述探讨可以延伸出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关系。
中国经济可以与世界脱钩即说明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经济,这一点从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就可以找到答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印证中国可以依靠自身来维持良好的发展,这一方面得力于中国政治一元化集中管理体制对人、财、物的能动性调配和解决经济问题的高效率,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人的经济意识有关,包括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和转换资本于官僚体系寻求稳定的工商文化,这给与政府广阔的操作空间也给予经济增长稳定的基础。
中国经济可以与世界脱钩还说明中国经济可以实现高速增长,中国第一季度6.8%的增长率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5个百分点,但是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横向比较还是维持着高速增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也是最具有增长潜力的市场,这也是西方列强为什么用枪炮打开中国封闭的国门的原因。只要通过对市场进行有效的重新组合和良性的通畅推动就会创造出奇迹,对于中国的市场不在于讲求自由化的程度而在于管控的方式和服务是否到位,只要在人才、资本、技术、原材料等市场要素的运作上稍做些改进和增强担保、期权意识即可实现市场的广阔空间。
不过,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即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过三十年的艰辛努力,可以说中国刚刚走向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心,初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也是在这一目标的推动下的自然延伸,经过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中国发展经济在以下三方面与世界建立了广泛密切的联系:
一、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从世界各地获取原材料,比如澳大利亚的铝矿、南美的木材、蒙古的铁矿、中东的石油,并且日后的依赖性更强。
二、中国在不断对外开放市场的过程中,向世界各地敞开了越发广阔的市场的大门、引进外资,使之在整体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中国产品行销世界各地,赢得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使之与国内市场形成有机的整体。
三、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参考、引进、消化了西方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机制,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而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优秀人才留学海外并且选择在海外发展,经济的发展最终需要人才的支持,知识经济时代更加需要人才的支持,未来经济的发展前景需要关注各国人才的结构。
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开拓型和逐利的,不进行市场的开拓和经营就无法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的经济,没有竞争力必将被他人所占有,不是退出市场就是受制于有竞争力的对手。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经济与世界脱钩的假设是成为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不足以涵盖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本质。这种假设也将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同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如何让人民获益于经济增长,实现消费与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成为中国经济的盲点。广大农民工、应届毕业生以及其他准就业人群成为中国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必须高度关注的因素。中国经济增长也带来环境、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破坏,自然资源和能源状况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一些加工业和农业生产力低下,劳动作业的产出率需要极大的提高,这形成促进就业和实施产业升级之间的矛盾。
因此,可以说中国需要高速增长,只有经济高速发展才能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西方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意义。在这种意义下去追寻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脱钩是不现实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速具有相当高的社会成本,而且在管控模式下经济增长的社会风险会比较高。
那么,根据上述的观点,是不是中国经济与世界脱钩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或者说正面的意义呢?也不是的。保持国家经济独立性和自发增长潜力是一个国家存在应有的要求,而且对于中国这样人力资源丰富、幅员辽阔、市场广阔、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来说更是必然的要求。但在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下,为了更好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追赶知识经济发展的水平、发掘出更多更好的经济发展引擎,中国需要加强与世界的联系而不是讲求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