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需要基础,基础需要成因(转)


中华民族或许是最诗意的民族。从中国的文字语言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有的是迂回含蓄、模棱两可。然而,诗人是不需要有逻辑的,一切判断,都可以纳入主观的感性范畴。于是,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由于缺乏系统的逻辑论证,这样的矛盾比比皆是: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
  
  “大丈夫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
  
  ……
  
  当然,同样是“留青山”的做法,支持的人可以找到赞美的依据是“忍辱负重”,反对的人也可以找到唾骂的依据是“苟且偷生”。
  
  如果说中国自古以来缺乏价值标准,那估计会遭到坚决的反对。最容易被列举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或许有封建思想的毒素但中规中矩的还算成套。这些价值标准的最终根据似乎都可以归结为天道,然而“天人合德”,天命只有通过人的意志表现,于是该怎么样又都是人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终极价值的宏大叙述往往成为强盗逻辑的托词。主流的传统思维里面,充斥着无法与之对话的政治权利话语而却严重缺乏严密的学术语言,于是我们的所谓论证都千篇一律的用“神圣”证明合法性;用发生的先后证明重要性的排序;用偶然性的累积证明必然性;用结果的成败证明天道的取舍……
  
  价值的出发点可以不需要论证,但是如果没有逻辑的架构,其体系就会溃散不堪,人们从这种价值里面,根本找不到某种确实可靠的东西。
  
  说道逻辑这个词,从字面和发音上我们都可以看出,它是一个音译的单纯词。也就是说,翻译它的时候,在中国传统的文库里面找不到一个与之对应的词。这就可以说,我们以前的确是没有“逻辑”的。
  
  那中国人现在学会逻辑思考了吗?尽管以上的那些伪论证方式依然还大面积存在,就算是作为文化影响还没有消散,那么现在中国人,至少是中国的文化人,在“讲道理”的时候,有了一些进步了吗?
  
  学生们听到这种问题肯定会不屑地嘲笑,GRE的逻辑题在中国的学生面前那简直是不堪一击啊!中国人的逻辑在分数面前说全球第一都不过分。
  
  并且,我们似乎是汲取了许多人类智慧的精华了,我们似乎还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都发展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哪里能容得被否定呢?
  
  于是,翻开各类书籍和期刊,满眼都是“一分为二”、“辨证地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质区别”……然而再仔细一看,会很失望,太多都是权利话语戴着逻辑的假面具(就是俗称的强盗逻辑)。
  
  最典型的是歪曲和滥用辩证法。作价值评断的时候,总会说:“我们呢,要辨证地看,这件东西既好也不好”……说了当不说。做决策的时候呢,也把一切事实都分成两面,然后,对自己反对的,则强调其消极面,对自己拥护的,则强调其积极面,然后再辅之一个“国情”之类泛泛的大托词,于是,这个事情到底是好是坏,我们到底应该是取还是舍,都全凭言说者的意愿了。
  
  然后是完全无边界意识,举一个例子:我们的教科书总是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宣扬的民主是假的民主,他们的自由是虚伪的自由,然后说,“没有绝对的自由”。那我们推行“婚姻自由”的时候,人们有这么多废话吗?有人会说“没有绝对的婚姻自由因此说婚姻自由是虚伪的”吗?大家都知道,自由婚姻是针对于包办婚姻而言,同理,政治自由是针对于专制政治而言的。自由婚姻或许也会让人不自由,但是总比包办婚姻好吧,我们找不到一个最绝对最完美的路径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比较不坏的一种吧?
  
  中国人的基本智商是足够的,纯粹的形而上学如代数、几何,完全难不倒我们。但是,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里面,似乎从来就没有经历过较完善的形而上学的组建,思想的大厦连基本的地基都没有。不说大历史环境下的整个民族,学界的情况也有类似,很遗憾地,尚且还没有见到属于我们的有力量的思想大厦建立起来。然而,中国人还与时俱进,很多人还三级跳跨过形而上学进入现象学,欲与世界学术前沿保持高度一致……
  
  或许中国的知识分子真的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中国的精神文化,需要什么样的新鲜血液?传统文化繁殖到现在的病毒,应该如何一物降一物地去掉?

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里面,似乎从来就没有经历过较完善的形而上学的组建,思想的大厦连基本的地基都没有。

有些基础是完全建立在‘现实’中,比如:女人缠足,太监文化---

 

如何的伟大,都离不开基础;同样,任何的渺小,也离不开基础。

没有人天生就是杀人犯,没有人天生就是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