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不同理论解释


  经济危机理论,广义地说也是经济周期的理论,从经济学说史角度看已提出不下数十种理论。下面概要的介绍:

  1、局部危机论

  局部危机论,否认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李嘉图。他正确地指出生产为自己开辟市场,但他完全忽视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认为生产过剩,或者至少说,市场普遍充斥过剩商品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产品总是要用产品或劳务购买的,货币只是实现交换的媒介。某一种商品可能生产过多,在市场上过剩的程度可以使其不能偿还所用资本,但就全部商品来说,这种情形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李嘉图只承认个别的商品有生产过剩的可能,至于一般的、普遍的商品生产过剩则被看成是不可能的。在李嘉图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确立时期,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出于反封建的需要,否认普遍的经济危机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

  2、经济无危机论

  经济无危机论是萨伊提出的,并被其追随者称之为“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萨伊断言生产物是由生产物购买的。因而“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当然,萨伊承认直接购买生产物的是货币,但“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根据这种销售原理,萨伊否认经济危机的存在。他极力推崇自由竞争的作用,认为“除非政府当局愚昧无知或贪婪无厌,否则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过剩的现象,决不会永久继续存在。”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认为“如果对生产不加干涉,一种生产很少会超过其他生产,一种产品也很少会便宜到与其产品价值不相称的程度。”萨伊定律抽去了商品流通和直接的产品交换之间的区别,并仅仅从流通领域去寻找生产现象,进而否定生产过程的矛盾,当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3.消费不足论

  这种理论把经济危机及萧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消费不足。这一理论的早期拥护者中最突出的是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至于近代,对消费不足论重新整理并加以发扬光大的是英国的霍布森、美国的福斯特及卡钦斯先生和德国的埃米耳·莱德勒教授。西斯蒙第否认自由竞争具有无限优越性的学说,是第一个论证资本主义必然发生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从而这也是他成为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完成者的重要标志。西斯蒙第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消费不足。为什么消费不足呢?第一,由于大生产排挤小生产,造成大批小生产者破产,小生产者人口大大减少,他们的消费大为减少。第二,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广大一无所有的劳动群众的处境日益恶化,他们的收入和消费也日益减少。第三,富人的消费虽然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富人的收入大都用于积累,富人增加的消费要比劳动人民减少的消费少得多。后来的消费不足论者认为,经济危机和萧条的原因是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生产,产生这一问题的深层根源是富人储蓄过度。由于富人储蓄过度,社会又不能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结果是:产品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失业增加和生产萎缩。

  根据上述理论,消除消费不足,从而解决危机问题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调节收入分配,从而调整消费,使之形成较大的需求;另一种是通过调节投资,从而吸收过度的储蓄,使经济平衡发展。

  西斯蒙第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这是他的巨大功绩。他看到了生产和消费的尖锐矛盾,同时他还认为市场的无政府状态也是造成生产超过消费的重要原因。这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奠定了基础。

  4.经济制度危机论

  经济制度危机论,其代表人物是马克思。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会发生,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而充分展开,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就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经济危机具体表现为两个矛盾的激化: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马克思第一次站在被统治阶级立场上,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提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且正确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根源。马克思还提出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的观点。他指出“这种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这一理论为消除经济危机提供了正确思路。

  5.纯货币论

  纯货币论,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由于货币信用过度扩张。该理论的早期代表为霍特里,后来的代表有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他们认为,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在于货币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协调。在他们看来,货币的需求相对稳定,货币的供给则表现出不稳定。现代信用制度,由于法定准备金的规定很容易产生货币的乘数效益,随着货币信用的扩大,总需求上升,产品生产增加,形成繁荣。一旦信用扩张过度,为了避免风险而紧缩货币,需求就急剧下降,但此时供给已创造出来,供给调整赶不上需求的调整,衰退和危机也就不可避免。由此得出结论,经济周期是货币剧烈增减的结果。既然货币数量增减是经济周期的唯一原因,那么经济危机也应该唯一由货币信用政策来消除。他们主张运用单一货币规则,即货币供给量变动与国民收入水平保持某一比例,以此来烫平波动。纯货币论者,单从现象形态上把经济周期同物价、货币、信用等联系,并试图说明其原因,同时他们又仅仅把危机看做是从流通领域中发生的,因而认为可以通过稳定货币和信用的方式来防止危机的出现。这种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把流通置于首要地位而使生产处于从属地位的理论,当然是错误的。

  6.投资过度论

  投资过度论,认为投资过大,从而生产资料过多是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主要有哈耶克、马克路普、米塞斯、罗宾斯、威克塞尔等。这种理论认为,货币市场决定市场利息率,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自然利率。当市场利息率低于自然利息率时,企业就有超额利润,为此企业竟相扩大投资,引起投资品价格上涨及整个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这就更加刺激了用于投资品生产的投资,它给投资品供给者带来收入,从而引起消费增加,形成经济活动的扩张,只要市场利息率低于自然利息率,这种经济的扩张就会继续下去;反之,若市场利息率高于自然利息率,企业就会因得不到正常利润而亏损,从而减少投资,投资品价格下跌,投资品供给减少,投资品供给者收入减少,又引起消费萎缩,整个经济活动处于收缩状态。

  基于上述分析,哈耶克等人提出了使货币对价格形式和生产的资本化程度不发生影响,以此作为稳定和克服周期波动的对策。为此,他们主张必须使货币总流通量保持不变,使一切价格都完全伸缩自如,一切长期契约都建立在对未来价格变动的准确预测的基础上,从而避免与资本的实际供求相背离的信用扩张和收缩。非货币投资过度论卡塞尔和斯皮托夫则认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和发现,新市场的开拓等是经济周期进入高涨阶段的主要动因。

  货币投资过度论者与纯货币论者一样仍把危机看作是流通领域的现象,而非货币投资过度论者虽然看到了经济危机发生在生产领域,但没有看到危机的实质,认为只要使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二者保持相对的均衡,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7.有效需求不足论

  有效需求不足率是凯恩斯提出的。凯恩斯批驳了萨伊定律,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危机,其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投资需求不足和消费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存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决定的。第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他认为由于人们天生就有爱好储蓄的心理倾向,而消费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有递减的趋势,这就必然引起对消费需求的不足。第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实质是预期的利润率。它取决于资本供给价格与资本预期收益,与前者成反比与后者成正比。在凯恩斯看来,随资本的增加,资本预期的收益从长期看有下降的趋势。因此,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从而抑制资本家投资的积极性。第三,流动偏好。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总想保存一定量的、方便使用的现钱,以便应付日常开支、意外开支和投机活动的需要。如何克服经济危机呢?凯恩斯把希望寄托在国家的调节政策上。他说:“最聪明的办法还是双管齐下。一方面设法由社会来编制投资量……同时用各种政策来增加消费倾向。”为此,凯恩斯提出了一套控制危机的纲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公众消费;二是减少财富不均,提高消费倾向;三是由“中央统制投资”;四是扩大政府投资,实现“投资社会化”,国家要有长期计划,举办公共工程;五是实行“有限”的通货膨胀,降低利率,提高物价,降低实际工资,以刺激新投资。凯恩斯试图通过上述纲领,扩大投资,增加消费,增加有效需求,消除失业和危机,使经济在近似繁荣的水平上稳定下来。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有危机,这是比其前辈的进步之处。但是他以自己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用三大心理规律,尤其是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来解释经济危机却是错误的。不过,他针对有效需求不足提出的解救经济危机的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有效的。

  8.心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产生于人们心理上的周期变化,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有拉文顿、庇古和巴奇霍特。他们认为,人们在心理变化上都有一种“自生的周期”,表现为人们的情绪的乐观与悲观之间交替出现,这种心理周期变化将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如果人们对经济持乐观态度,消费和投资就会增加,而且往往超过合理运行的程度,从而形成繁荣;反之,如果人们对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形势持消极悲观态度,消费和投资就会减少,从而导致经济萧条。因此,心理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最终由消费者和投资者心理的周期性变化引起。

  应该说,任何经济现象总有其心理的一面。经济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就是人们的行为,而人们的行为是很难跟心理分割开来的。但是如果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人们的偶然心理作用,则是错误的。

  9.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企业创新的结果。这一理论是由熊彼特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提供新产品或劳务、引进新方法、采用新原料、开辟新市场和建立新企业组织形式等行为。创新可以提高生产率、增加利润、引起投资增长,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创新也使经济活动形成从“繁荣”到“衰退”的周而复始变化。尽管创新是某些企业家在一个较短时间内进行的,但是一旦创新实现,创新使得大量企业相继模仿、效法,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的出现主要以投资活动的迅速增加为标志,从而引起银行信用和需求的扩大,于是经济出现高涨。待创新逐渐普及,一方面企业创新利润减少,甚至消失;另一方面企业偿还贷款,必然引起信用收缩、需求减少。这时如果没有新的创新出现,就会出现经济萧条。由于创新活动不可能经常出现,所以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也就不可避免。

  熊彼特把“创新”视为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比起用“心理”等因素来解释它是有进步的,且有一些合理因素,它实际上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再者,他提出的创“新”包含了技术创新的内容,这与马克思说的固定资本更新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的思想有某些一致之处。因为大规模固定资本的更新,往往是与新技术的采用结合在一起的。要使经济走出危机,走向复苏、高涨,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大规模更新固定资本。但同时必须指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是有重大缺陷的,他片面强调生产技术变革的作用,把危机的物质基础当成了原因。

  10.太阳黑子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又称农业收获理论,它认为经济周期产生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动,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济学家杰文斯。按照这种理论分析,太阳黑子这一自然因素的周期性变化引起地球气候的变化,从而引起农业收成的变动,而农业部门的减产,将引起与之相关的工业、商业等部门的收缩,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的萧条。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大概每10年左右出现一次,从而经济周期也差不多每10年左右爆发一次。杰文斯曾说过:“如果说英国的金融市场天然具有一种倾向,要在为期10年或11年之间往复摆动,那么在同一期间农业收获比较细微的变动,就足够引起萧条、活跃、兴奋和崩溃那些会明显地相继发生的现象”。农业收获论正确揭示了农业与商业、工业乃至金融等各业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把太阳黑子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则是错误的。因为一方面经济周期与农产波动其因果难以确定,且不同的农产也有不同的周期。另一方面,事实也证明,收获波动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对一般企业影响较大,但在以后则影响较小。二战后危机的周期缩短也证明了太阳黑子论的错误。

  11.政治因素理论

  政治因素理论将经济周期的根源归于政府对通货膨胀采取的周期性制止政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波兰经济学家卡莱斯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的行为紧密相关,政府为了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扩大总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政府制止通货膨胀的唯一方法是制造一次衰退,当经济出现衰退后,政府在人民的压力下又不得不再次执行充分就业政策,结果又推动了新的高涨,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第二次人为衰退。无可否认的是,要借助于货币(信用)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创造一个经济周期是很容易的。因为实际周期往往受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决定性影响。但是,在谈到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时,应主要关涉“实际”因素,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实际需求,也就是货币流(支付量)以及由此引起的产量与就业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