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讨论之五——孝


 

中国古代社会是从宗法血缘关系发展而来的,所以极其重视家庭伦理,家庭伦理中又以“孝”为核心。春秋以来,士人在重视“孝”的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又从理论层面上予以强化。其中孔子对“孝”的论述最多,也最精当,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孔子论“孝”,直接谈到的有十章,其弟子祖述孔子之言的有两章,共十二章。其中“学而”篇三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是仁的根本。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关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鲁迅曾经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的观点可以借鉴。
《论语·为政》篇谈到“孝”的有四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这四章中,分别从养亲以礼、忧父母之疾(或父母只忧子女之疾)、犬马之养、色难几方面进行讨论,是生活中习见之事,又是人们常常做不好的地方,朝闻而夕诵之,不啻是一种警示。
《论语·里仁》篇谈到“孝”的有三章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这三章我们只看它合理成分,如对父母的敬爱之心、和颜悦色之容,这应该是有的,在现代社会还应加强。另外,我们也强调父母与子女具有朋友间的那种轻松关系,不应该总是很板正的面孔。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谈到了“三年之丧”: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论语·子张》)
这一章是将孝道运用到政治权术中的典型,“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之说,可以延伸出许多话题。
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孝”,现代社会的“孝”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大家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