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在2009春节演出的小品《不差钱》,小沈阳凭借他的唱功、“非主流”的服装,以及滑稽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经央视春晚的舞台,一下传遍大江南北。很招人喜爱也给观众带来精彩表演让人很舒服。同时,并引发了很多观众对“本山小品”不同观点和角度的讨论:有些精英或自命精英,对于电视小品之类是不买账的。知识精英们从西方发达国家趸进了那么多知识观念,却因中国与西方的多元制衡社会大异其趣,精英们便只能吞吞吐吐,磨磨叽叽,甚至很忧国忧民地担心“仅仅靠赵本山等可爱的土明星恐不足以向历史交代”。并呼吁全社会反思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寻求更好的出路。
曾经有位教授,也是文艺评论家,十年前就撰文谈自己的感想,说是他看完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再看咱们自己的喜剧小品,非常沮丧惭愧。人们在呼吁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后到现在,文学上将会留下什么呢?许多人不无同感。与赵本山式的农民文化的节节取胜相比,我们更应该思考:主流文化与所谓精英文化倒是值得深思自身的发展与改善的空间。不能不令人觉得我们是没有找到感觉或找错了感觉。
我们也曾经质疑过:是不是进入21世纪,中华男儿的屏幕形象,基本上是靠赵本山、潘长江、范伟、小沈阳……所扮演的丑星角色来支撑;而女性代表人物,则是靠高秀敏与实际上活泼并不美丽的蔡明、宋丹丹所扮演的喜剧形象“树立起来”的?更尖锐一点说,我们受众是不是在被引向侏儒化呢?
但是实际是赵本山出道已经二十多年,近十年来由于他与国家强力传媒的互相支持而影响不断飙升。赵本山等人并非一概稀松平常:先是2001年他的小品《卖拐》令人回味。到电视剧《刘老根》、《乡村爱情》等在央视的收视飘红;到本山先生主导的“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演出得一票难求;到了2009年,他和徒弟小沈阳、毛毛(丫蛋)的演出,已经成了“春晚”的核心节目。谁敢说你就没有对本山的小品或者剧目有所期待?我们不妨分析“本山模式”成功的本质:
本山+农村小品:个人品牌为商业运作奠定根基
在中国,赵本山的小品成为了春晚的灵魂,没有了赵氏小品,春晚也就索然无味。特别是赵本山的“卖拐三部曲”捧红了方言“忽悠”这个词儿。今年的《不差钱》也是成为舆论传播的热词。
赵本山出身农家,1982年在辽宁省农村小品调演中出色演出《摔三弦》一鸣惊人,其后与潘长江搭档出演《瞎子观灯》轰动东北三省,并经姜昆引荐于1990年在央视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他的小品《相亲》及《卖拐》系列、《昨天今天明天》系列脍炙人口,使其个人品牌凝聚了巨大的价值,为他的身份从演艺人向演艺商的平滑转换打下了基础。
三十年磨一剑。观察赵本山30年的演艺生涯,春晚小品是最醒目的主题。但如果他仅依靠这一艺术形式和春晚这一平台,发展会有明显的局限和风险。一方面,小品的依附性强,赵本山小品演得再好,也难凭一己之力长期撑起一台晚会;而春晚一年一次,有明显的周期限制,且这一平台由央视掌控,赵本山1994年就因晚到剧组报到而被拒之门外,陈佩斯、朱时茂也曾与央视因节目版权纠纷被封杀,因此,赵本山固然由小品起家,但其发展又超越小品领域。
本山+强势媒体:央视成为其免费的品牌宣传舞台
本山大叔通过小品树立了个人在娱乐业的高端品牌,而且历年春晚基本不落,由此对全国老百姓形成的注意力长久不衰,是其商业模式获得成功的最基本的“关键资源”。在该项关键资源带来的个人巨大声誉和良好人缘基础上,使得赵本山可以低成本地进行资源整合,构建独特的业务系统,最终获得成功。赵本山以个人影响力整合资源、借助外力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高额的产出回报。
赵本山———刘老根———“二人转”代表的是农民文化、民间文化、外省市场文化。“央视”则是主流文化、殿堂文化、经典文化尤其是舆论导向的体现。这为本山品牌的推广搭建了一个权威经典的导向平台。
本山+“二人转”:打造了娱乐蓝海舰队
2001年,赵本山受小品演员高秀敏之邀到吉林,看了张小飞的二人转表演,并且“躺在凳子上乐完了”。
二人转在东北已经传唱300多年,在当地有深厚的市场基础,但二人转本身始终停留在乡土艺术的层面,其商业价值被严重低估。实际上,二人转的处境恰似登上央视舞台之前的赵本山,已经具备巨大的潜力,只要进行恰当的商业运作,就会迸发出新的商业能量。包装二人转,开发二人转产业,成为赵本山新的目标。
于是赵本山尝试将自己的影响力加之于二人转,他为二人转的推广奔走呼吁,并将相关元素加入自己的春晚小品如《昨天今天明天》之中。同时,他不断在东北招贤纳士,寻访优秀的二人转演员。除了通过各种渠道推荐,他还引入了比赛选秀的方式,广泛罗致了民间人才,也起到了营销推广二人转的作用。赵本山的努力,使其2008年入选二人转国家非物质遗产继承人,成为二人转市场的领导者。
对处于草根阶层的二人转艺人而言,贴上赵本山标签就意味着身价飙升。张小飞成为赵本山徒弟之前,上台连脸都不用洗,睡觉都在地板上,而现在不仅有房有车,出场费也高达5万元。2006年小沈阳还在哈尔滨跑场子,拜师后两年内便火遍东三省,而且登上了春晚舞台。立竿见影的示范效应和赵本山的品牌号召力,使他很容易将民间二人转市场最优秀的人才延揽麾下,迅速打造出了一个“赵家班”。
2003年4月,他以此为班底,组建了辽宁省民间艺术团,并租赁下可以容纳600位观众的沈阳大舞台剧场,从当年4月1日开始在此演出二人转、小品、东北歌舞等。在此之前的2002年,由央视下属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吉林电视台下属吉林电视艺术中心合拍、赵本山导演并主演的18集电视剧《刘老根》以13.45%创下了当年央视电视剧的最高收视,赵本山遂顺势借“刘老根”这一品牌,将表演场定名为“刘老根大舞台”。所有的演员则是先用英语唱通俗歌曲,再加小品,再加功夫,再加“模仿秀”。所有“夫妻配”的演员们,都是先上男女对口、素中带“荤”的准相声,最后才上正题“二人转”。他们的潜台词似乎是:唱歌、说外文、扭屁股、翻跟头、变魔术、硬气功,更不要说讲笑话脱口秀了,都是小菜一碟,都是他们的“帽儿戏”。
接着赵本山又提出了“绿色二人转”的概念,剔除传统表演中大荤大俗的部分,将二人转改造为大众皆宜的快乐产业,因此逐步吸引了众多游客,这里的表演如今甚至成为沈阳一景,也是“刘老根大舞台”中盈利能力最强的旗舰店。目前,其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票价最低150元,最高460元,包厢价格甚至达到800元,不仅远远高于国内一线城市电影院线的票价,甚至超过百老汇经典名剧在中国的巡演价。尽管如此,其平均上座率仍在八成以上。
真正的艺人之艺,还得看过硬的“二人转”:一个手绢就能够丢得你如醉如痴。
本山+产业开发:二人转“转”大产业链
随着市场的打开,赵本山在二人转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演出平台搭建、市场推广、内容建设等环节同时发力,扩大自己快乐工厂的“产能”。
在人才方面,2003年5月,他联合辽宁大学成立本山艺术学院,开设了民间艺术、影视表演、导演、文学艺术等专业方向,并于次年开始招生。沈阳市政府在市郊苏家屯为这一项目无偿划拨了一块占地2.
在演出平台方面,他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品牌,以电影院线制度为参考,连锁化复制剧场。目前,“刘老根大舞台”已在沈阳、哈尔滨、天津、长春、本溪等地开出8家剧场,并计划向北京、重庆等地扩张。由于这些剧场原来多为经营不善的文化宫,场租较低;演员又是赵本山的弟子或本山艺术学院的学生,人工成本也得到控制,因此,“刘老根大舞台”能够获得比其他演出团体更高的收益。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辽宁省民间艺术团共演出1990场,总收入5800万元;2008年演出2127场,演出收入9660万元,上缴利税1752万元,成为中国最赚钱的剧团(中央歌舞剧团2007年收入仅2000万元)。
在运作中,艺术团还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品牌不断外出巡演,2003年9月,其与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合作了为时一月的“金茂之夜刘老根大舞台”;2006、2007年到郑州、成都等地进行全国巡演;2008年则三次进京演出。此举一方面拓展了外埠市场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试探当地市场潜力,为连锁剧场扩张提供参考。与此同时,艺术团演员录制的二人转光碟也在东北市场广泛流传,通过演出的衍生品销售实现了更广泛的收益。
2005年,以辽宁省民间艺术团为主体,赵本山成立了本山传媒并出任董事长,其旗下包括辽宁民间艺术团、“刘老根大舞台”连锁剧场、本山影视艺术有限公司、瑞东文化(以赵本山妻弟马瑞东命名)、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及苏家屯影视基地等机构。其业务主要覆盖演出、影视制作、电视栏目、艺术教育四大领域。
通过打造一条完整的二人转产业链,他不仅摆脱了娱乐明星的被动地位,而且开辟了娱乐产业的蓝海。
电视+演出:套作实现低成本扩张
所谓套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二是资金。在《马大帅》系列中,除赵本山、范伟、宁静等主演,辽宁省民间艺术团的演员和本山艺术学院的学生也出演了配角;到《乡村爱情》系列,这些人已开始挑大梁,与赵本山同时担任主角;而在《关东大先生》中,赵本山、范伟只是客串,张小飞等弟子则担纲主演。《刘老根大舞台》栏目剧的演员更由“赵家班”全包。这些演员“白天拍戏,晚上唱二人转,每天一个小时车程在电视剧拍摄地开原和沈阳之间两头跑,但只开一份工资”。而且他们常常不止做一份工作,唱二人转的同时可能还要兼任配戏、打板、乐器演奏,如本山传媒副总裁刘流出演了《关东大先生》中颇受好评的“哈贝勒”等角色,演出总监秦浩既要监督舞台效果,还要担任钢琴伴奏、音响指导,并负责工会宣传。一套人马两种出品,最大化开发了“赵家班”演员的人力价值,使这些电视剧得以低成本制作。另一方面,艺术团成员出演电视剧成为名演员后身价看涨,推动了“刘老根大舞台”票价的提升。据相关报道,“刘老根大舞台”开办当年,市场并非立即接受,2004年收入仍不景气。但在电视剧的拉动下,“刘老根大舞台”从2006年进入高收益期,中街剧场的门票最高价从200元涨到330元。
从资金方面看,舞台演出的回报快、现金流丰沛,影视制作占用资金多、回收周期长,二者套作,“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收入正可用于电视剧投资,从而平滑本山传媒的收入曲线。这或者是赵本山投拍电视剧从未贷款的秘诀之一。事实上,“刘老根大舞台”与电视剧的后台部门等也可以套作,从而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为保证电视剧的播出,本山传媒还引入了强势的合作伙伴。如《马大帅1》和《马大帅3》与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民营影视公司天润传媒合作;《马大帅2》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合作,首播权属于央视,赵本山则拥有二轮的播出所有权;《乡村爱情1》与央视文艺中心影视部、北京庄稼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泰合百联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合作;《乡村爱情2》与开原市政府、黑龙江电视台和央视文艺中心影视部合作;《关东大先生》与央视文艺中心影视部、辽宁电视台、天润传媒、黑龙江电视台合作。与电视台的合作,保证了电视剧的播出平台,尤其是与央视的合作,往往制造出轰动的首播效应,保证了电视剧基本投资的回收;与庄稼院、泰合百联等影视公司合作则是利用了它们的策划、发行能力,以获得更高的第二轮播出收入。
播出渠道的畅通加上赵本山的号召力,保证了电视剧的高收益。以《乡村爱情2》为例,其平均收视率为8.46%,最高收视为11.62%,据相关报道,央视为该剧的首播权出价为每集10-12万元(一般电视剧约为每集2万元),按照38集签约集数计算,其首播收入约为400万元;加上重播权可以卖给各地电视台,按50家电视台保守计算,这一收入可能超过4000万元。
影视基地+地产营销:走出了地产与表演、影视结合的成功之路
2006年,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评选出“2006中国十大影视城(基地)”:长影世纪城、上海影视乐园、中山影视城、北普陀影视城、同里影视拍摄基地、象山影视城、镇北堡影视城、焦作影视城、涿州影视城和横店影视城。当时他们的“获评语”是拥有独树一帜的影视娱乐旅游特色、可观的游客数量、良好的行业声誉等。而如果单从房地产经营的角度看,即使位居“十大”的这些影视基地,经营状况好的也是寥寥无几。
对于影视基地的“叫好不叫座”,无论是业内还是媒体,讨论得都不多,但这种地产营销存在的隐患已经很明显。《中国广播影视》2006年第四期上有一篇文章以《影视基地,冰火两重天》描述了当时全国影视基地的经营状况:“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全国的影视基地处于亏损的有六成多,盈利的不足两成。”
影视基地不好建,赵本山却走出了一条地产与表演、影视结合的成功之路。据说,当年赵本山要办艺术学院,很多大学都想与他合作,但是赵本山却签了辽宁大学。问及原因,有人说是因为辽宁大学给出了“提供宿舍、提供部分师资及其他办学硬件”等诱人条件,因为仅在这几项上,他就省下上千万元的资金。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的成立也为赵本山日后建立影视基地创造了先决条件。
赵本山的影视基地建在位于沈阳南郊苏家屯区的一块将近300亩的地上,赵本山一下就耗资8000万元,建成了本山影视基地,这个影视基地同时也成为了本山艺术学院的表演教学基地。而据业内人士透露,这块地目前市值将近7个亿!
电视剧+衍生品:增值收益不菲
除电视剧播出收入外,通过贴片广告、植入广告、音像版权,这些电视剧也获得了不菲的衍生品收入。当初“外星人劫持赵本山”的广告代言也让本山大叔名利双收。据相关报道,贴片广告上,《乡村爱情》的片尾贴片广告每条在60-90万元不等,《乡村爱情2》的价格可能更高,按照平均80万元计算,10条贴片广告收入就达到800万元;在植入广告上,《乡村爱情2》吸引到天琪食品、蒙牛、当地汽车公司的赞助,其中蒙牛赞助约300万元,汽车公司不仅赞助数百万元,还为剧组提供拍摄用车;音像版权上,《乡村爱情2》的版权价格高达500万元。仅以上述有限的数据推算,通过电视剧首播权、重播权、衍生产品,《乡村爱情2》进账就高达6000万元。
演艺运作的同时,赵本山还曾试图介入影视旅游产品的开发。2006年3月,他与沈阳棋盘山旅游开发区签订协议,投建本山影视基地,再现清末民初老沈阳街景,其中不少场景据称为《关东大先生》量身定制。但2008年6月这一基地改为“关东影视城”对外开放,投资方也改为棋盘山开发区政府。
好产品+好模式:“本山模式”赢在中国的秘籍
好产品要有好模式。虽然赵本山的模式不是可以广泛复制的,但是他资源整合的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本山模式”,成功在要素齐全。他有自己学校培育的演员,有自己基地的布景,跟地方政府的良好关系保证了二人转戏台和旅游业等基地收入,电视剧的拍摄和播出又给基地回收大量资金,可谓是赚足了整个链条的收入。
“本山模式”,成功在资源整合。
本山大叔到处借助别人的资源为自己铺路。赵本山无疑是华人地区娱乐文化的金字招牌,这些年的作品和个人动向一直备受媒体、明星和老百姓追捧。与其合作的有高秀敏、范伟、宋丹丹都是成就小品的大腕明星,也有强势媒体、名导名角;其次他在很多小品、电视剧里面担任角色,其他的演员就可以一分钱不花,也会有人抢着来。
“本山模式”在我看来并不复杂:通过小品树立了个人在娱乐业的高端品牌;通过在东北组织二人转获得了稳定现金流与人才队伍;通过影视作品尽可能地扩大了受众市场,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也许我们不论是从灵魂工程角度、还是优秀作品鼓舞人的角度、还是从文艺需要鲁迅式的大师或是现代社会需要有机知识分子的福祉角度,谁都难以认同赵本山———刘老根式的文艺。但是不可置疑的是本山对中国文艺的发展和创新确实做出了贡献:
为中国喜剧小品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为东北二人转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为中国文艺院团的改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为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喜剧电视剧的发展也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本山模式”不差钱,不差人,一切都是美好的。据称,本山传媒最近还在研究推出“刘老根私房菜”。如今“刘老根大舞台”已在全国连锁布局,本山艺术学院则在规模化、标准化储备编导演人才。未来,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本山传媒还可以引进剧院管理、票务营销、发展观众等方面的新技术,做精二人转市场,提升盈利水平。此外,本山传媒可以尝试利用版权证券化、信用贷款等金融工具获得资金,实现“刘老根大舞台”连锁和电视剧制作市场规模的扩张,进一步提升产能,做大二人转产业,成长为东北乃至中国娱乐产业化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