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塑出口 中国模式待变(文见于《新京报》09年4月15日)


G20伦敦峰会上保护主义人人喊打还言犹在耳,但各国是“真打”还是“假打”已遭人质疑。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高度重视美钢管企业和有关协会要求对中国出口的油井管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上海证券报》4月14日)。

贸易保护的大棒来袭并不稀罕。自1994年以来,连续15年的贸易顺差使我国连续超过10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经济衰退中鼓起的保护冲动更不足为奇。

但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背景下考量,美国贸易保护措施已不是孤立、单一行为。由于经济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充当了实现美国总需求平衡的一种手段。

金融泡沫破灭之后,借钱消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更重要的是,由于信用消费体系出现问题,美国国内拉动世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不复存在。全球经济必然踏上贸易再平衡之路。

为了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美国政府一方面会加大内需刺激方案,以避免总需求天平中的内需一方下沉过快,更会加大扩大外需的砝码。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斯金已经寄希望于出口会成为美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点。为此,美国必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竞争,通过新政促使美国企业努力提高自身实力,通过贸易保护主义、环保主义等限制它国企业和产品扩张,重塑出口竞争力。

最新公布的美国2月贸易数据可以加以佐证。美国贸易逆差2月份大幅下降28.3%,跌至260亿美元,为近10年来最低水平。其中,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2月份大幅下降,收窄到142亿美元。数据还显示,美国2月份进口额比1月份下降了5.1%。这已经是美国贸易赤字连续第七个月在收缩。

由于美国外部不平衡尚处在高位,可以预见的是,在美国外部不平衡调整未达到其合意水平之前,这种逆周期的贸易政策会持续下去,并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部分,还会进一步降低我国经济的外部需求。

亚洲经济普遍存在经济中外需独大,内需缺损的格局,这和美国形成了明显的镜像关系。美国是消费和投资太多,储蓄太少。而前者是消费太少,储蓄太多。此次危机中,外需依赖型经济无一幸免。即使经历出口产品升级换代阵痛的日本也不例外。虽然早就是发达经济体,日本出口美欧的,主要是汽车、电子等大件高端耐用商品,对信用环境更加敏感,使得日本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远超我国。可见,经济中内外需失衡并非出口产品升级换代能解。

虽然我国内需增速较低和初级分配倾向于资本以及税收收入大幅增长相关,但从历史数据结果来看,净出口拉动对消费也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不能被动应付危机,而要主动利用危机。中美经济存在“跷跷板”效应。美国扩外需,正是我国进行更深刻变革的良机。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要有所抵制,据理力争,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外需稳定;另一方面只有修复内需短板,才能提升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应通过调整资源错配和激励机制偏差,改善可支配收入的分配格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消费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扩大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和投资便利,改善整个投资的宏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