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讨论之四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为政》)
关于“为政以德”,历来注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典型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谓“无为”即“德”。如《包注》:“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人道源于天道,“为政以德”,即人道合于天道。郭象云:“万物皆得性谓之德。夫为政者奚事哉?得万物之性,故云德而已也。得其性则归之,失其性则违之。”郭象认为“德”即“性”,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归其性,与自然合一即是“德”,“为政”亦不能偏于此。朱熹亦未超出上述范畴,《四书集注》云:“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无为而天下归之”,即归于一,只有人道合于天道,不妄为才能归于一。
而王夫之对上述之说大加责伐,认为以“无为”释“德”,即归于老子之“无为自正”之旨。其《读四书大全说》云:“若更于德之上加一无为以为化本,则已淫入老氏无为自正之旨。抑于北辰立一不动之义,既于天象不合,且陷入老氏轻为重君、静为躁根之说。毫厘千里,其可谬与?”程树德《论语集释》:“此章所言,不过谓人君有德,一人高拱于上,庶政悉理于下,犹北辰之安居而众星顺序,即人力者劳,任德者逸之意也。郭象、朱子之解,殊失孔氏立言之旨。”现代国学大师钱穆也反对以“无为”释“德”,其《论语新解》云:“本章旧注,多以无为释德字。其实德者德性,即其人之品德。孔子谓作政治领袖,主要在其德性,在其一己之品德,为一切领导之主动。即如前‘道千乘之国’章,亦即为政以德。惟德可以感召,可以推行,非无为。”
孔子讲“学以为己”,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即是人生最根本的目的,而以修身为手段去获名获利,则不可想象。尽管我们必须要尽必要的社会责任而参与相关政事,但德是根本。《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讨论题:什么是?今天我们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立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是“为政”之德目,为政的指导思想,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