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开发自己的潜能


  人,其实比自己想象的更有魅力

  ——怎样开发自己的潜能

  

  

  阅读提示:

  文章内容分三个部分:

  一是关于潜能、智慧、潜意识和隐性知识的认识

  二是讲述一个可以让人直观感悟到自我潜能的生活故事

  三是引用部分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

  

  

  一、

  潜能不等于智慧也不等于潜意识更不是隐性知识

  有人把潜能等同于智慧,或是把潜意识等同于潜意识,或是把潜能说成是隐性知识,这是不正确的。

  潜能就是潜在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一般的说,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潜能的,有的话也是遗传遗留的、或者是胎教促成的。也有人认为潜能即是以往遗留、沉淀、储备的能量。

  智慧虽然也是一种能力,但不是潜能,更应该表述为显能。智慧表现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判断力、记忆力、想象力、忍耐力与审美能力等。智慧是一个质点系统组织结构合理、运行程序优良以及产生的功耗比较大的描述。无智慧的质点组合搭构成某种空间结构,在外力场作用下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方向运动,同样质点数的情况下,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内耗与功效的大小决定了系统智慧的高低。结构越合理,内耗越小,功效越大,系统的智慧越高,反之越低。智慧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局限用于人类,任何物体组成的体系都有智慧,只是高低不同。

  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这一讲法是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的。也有人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这种说法其实就是把潜意识等同于潜能。

  至于隐性知识,它是与显性知识相对的。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在于: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与个人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往往是一些技巧,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被他人学习;而对于显性知识,人们则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也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

  科学研究表明:在低等动物中,动物的器质结构差异决定了某些动物即使通过训练也不会具备某些技能,就如家犬很难被训练成优秀的猎犬一样;但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其器质结构的先天差异是十分微小的,这就好比一个搬运工和一个学者,搬运工成不了学者并不是先天决定的不可能,而是后天的不修为造成的。

  人脑的潜能:

   人脑由140亿个脑细胞组成,每个脑细胞可生长出2万个树枝状的树突,用来计算信息。人脑“计算机”远远超过世界最强大的计算机。人脑可储存50亿本书的信息,相当于世界上藏书最多的美国国会图书馆(1000万册)的500倍。人脑神经细胞功能间每秒可完成信息传递和交换次数达1000亿次。处于激活状态下的人脑,每天可以记住四本书的全部内容。人类对于大脑的研究有2500年的历史,然而对自身大脑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仅有10%。

  人眼的潜能:

  人的每只眼睛有1亿3000万个光接收器,每个光接收器每秒可吸收5个光子(光能量束),可区分1000多万种颜色。人眼通过协调动作,其中的光接收器可以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以超级精度对一幅含有10亿个信息的景物进行解码。要建造一台与人眼相同的“机器人眼”,科学家预计将花费6800万美元,并且这台“机器人眼”的体积有一幢楼房那么大!

  二、

  人,其实比自己想象的更有魅力

  记得自己每次沿着城外一条宁静的大路散心的时候,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到达“一定”的距离,然后自然而然的返回。并非刻意求之,而是我的身体根据自己的体能所发出的信号来自动调节的。每次散步,在走到“最远处”时,抬头望去,前面总是一条没有尽头的大路。我知道,其实它的尽头是高速路口。或许是生物时钟的调节作用,每次散心时所走的路和所到达的距离都是差不多的,因此我时常想这可能就是自己能够“达到”的距离了。所以有意无意的我每次都是在此折返,从未想过再多走一步。然而今天,我一路走来,一路思索;一边思索,一边前行,脑子里只有对一系列答案的寻寻觅觅,根本就忘记了距离是什么。就这样,当我“醒悟”过来时,我发现,我已经到达了高速路口,这条大路的尽头。时间好象飞逝一样,让我无丝毫察觉,可体能似乎也未有不适应的疲劳反应。我看看高速路上的车来车往,再回头看看“遥远”的大路,心中不免慨叹,原来自己比想象中的我更有“魅力”!正如电影里的周星驰说的那样“我真是太佩服自己了”。

  难怪先人告诫,不要“作茧自缚”;不要“固步自封”,还以为是他们在“庸人自扰”呢,此时方才深悟其中的道理。这是不是也就是人们说的那种“只管攀登不问高”的真义呢?抑或象武林中人讲的那种“至高境界”,即忘了结果、忘了招式、忘了自己的“无心”境界。

  我想是这样的,所以才有“无声胜有声”,无心胜有心。人更多时候其实比自己想象中的自己更有实力。当然这不是对于那些“不知天高地厚”、“更不知自己吃几碗干饭”的无知却狂妄之辈而言的。因为他们认知事物的出发点不是现实的自我本身,而是“虚幻”的超越现实的“理想自我”。他们把自己看成是“上帝的尤物”,老天的骄子,满脑虚幻的景象,浑身“病态”的自负,却还在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而他们的根据,则是一个又一个的“预期结果”和“预期理由”。也就是说他们连最起码的“自知之明”都没有,又怎么能知道自己事实上有几分“魅力”呢?除此之外,更多的人更多的时候还是常怀有“无力回天”之心的。其本质是对自己潜能的一种否定,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恐惧。所以罗斯福才大胆的说:我们所害怕的其实只是恐惧本身,没有什么比恐惧本身更值得我们恐惧的了。

  当我每次陶醉在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时,当我每次打开先人留下的各种经史子集之时,我无不被先祖圣贤们的睿智与才华所深深折服!唏嘘赞叹之余不免心怀感伤,先人积累的智慧是如此高深,怕是一辈子也学不完,更不用谈什么超越了。正如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讲的那样,“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此种心境曾一度将我包围,另我困惑。然而此时,我想我可以宽心了。正如上面讲的那样,超不超越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做了、行了、过了、活了,这就已经足够了。当你如此作为的时候,超越其实已经实现了。象找尾巴的那个小壁虎一样,无须哀怜,只要更加的相信自己,并且一直不停的努力去做也就可以了。最后说一句,人不能绝对的相信自己,但绝对需要相信自己。因为相信自己是获得成功的前提,相信自己是创造奇迹的序曲,相信自己是走向辉煌的阶梯,相信自己是缔造伟业的根基。(来自《给世界一个转动的理由》)

  

  三

  附:

  《潜能成功学》部分摘编

  

  1、价值观决定潜能发挥的多少

  

  顶尖潜能学家安东尼·罗宾说的好:“更好地发挥潜能和你的价值观是分不开的。许多人牺牲自己的价值观,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就是他们不能发挥他们潜能的原因。”该做老师的人做了企业家,该做企业家的人却跑去当老师;该做管理员的跑去做推销员,该做律师的跑去当医生,应该做医生的却自己创业做老板——这种入错行的人太多了。他们注定要失败,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能激发潜能的生活..马斯洛说过:“音乐家作曲,画家作画,诗人写诗,如此方能心安理得。”每个复杂的体系,不论它是一部机器,或是一台电脑,其各部分的结构都得协调一致,相互支持,方能达成最佳的运作;如果各行其是,没多久便会停机。人类也不例外。我们的行为若无法与内心最重要的愿望相符,那么便会在内心产生对立,成功也就遥遥无期了,更甭谈什么发挥潜能了。如果一个人正在追求某件东西,但在内心里却与是非黑白的信念相冲突,那他就会陷于内心混乱的地步。我们若想发挥潜能,若想能改变、成长、兴盛,就得清楚自己以及他人的法则,同时确实知道衡量成败的标准。否则,我们只是个富有的乞丐。

  什么叫做价值观呢?简单地说,那就是每个人判断是非黑白的信念体系,引导我们追求所想要的东西。我们一切的行为,都在于实现我们的价值观,否则就会觉得人生有缺憾,没有意义。价值观会主宰我们的人生方式,影响我们对周围一切的反应。价值观颇似电脑的执行系统,虽然你可以输入任何的资料,但电脑是否接受或运行,还得看执行系统是否先设定了相关的程序。价值观就是我们脑子里判定是否执行的系统。H是个地方报纸的专栏作家,专门报导内幕新闻,薪水很高,朋友都觉得她很幸运,然而她从来就没有感觉到成功。为什么?因为她非常重视人道主义:她喜欢帮助人,她需要帮助人。写这种专栏不但不能满足她帮助人的欲望,还令她有剥削别人的感觉。也许别的人不会有这种感觉,也许别人喜欢写这种专栏。可是最重要的是:H有不好的感觉,她根本就不喜欢写这种专栏。因此,写这种专栏,对她来讲,就是一种自己害自己的决定。看不起自己的工作,使得她看不起自己,也使她觉得不成功。你必须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假如H清楚自己的价值观,接受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她一定会找个新的工作,也许就是改写能帮助人的专栏。

  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所涉及的是那些你喜欢、珍惜和认为重要的事情。我们常自以为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事实上,大部分的人不曾真正花时间澄清自己的价值观。H

  就是个好例子,她可能自以为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但却不了解得到一份能帮助别人的工作对她是需要的,难怪她也不明白撰写一个报导内幕的专栏对自己有什么不对了。假如你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假如你不接受自己的价值观与表现自己的价值观,你一定会觉得受挫折、不愉快。H就是个例子。请记住:成功完全是一种个人的现象。只有你所完成的事情和你的价值观能配在一起时,你才会觉得成功。安东尼·罗宾说的好,假如违背了你的价值观,不管是达成了什么目标,对你而言都不具有任何意义。

  

  2、价值观的源泉

  

  你的价值观是怎么来的?从家庭来说是从你的父母那儿得来的。小孩子总是强烈地认同父母。女孩子希望自己像母亲一般,穿高跟鞋、煮饭烧菜、擦口红,母亲做什么她便要做什么。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女孩学会了母亲的价值观。小时候,我们大半都会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因为我们希望认同父母,把父母视为自己的模范,而且父母也常根据孩子能不能接受他们的价值观来奖励或惩罚孩子。等到你上学时,情况便有些不一样了,你很可能受到同学和老师的价值观的影响。M便说:“父母和我说的只有一样事情——钱,我想这是他们主要的价值观,可是在我二年级时,我碰上一位酷爱读书的老师,她使我喜欢看书,这就是我喜欢学习、喜欢智能上的事情的开端。”在你离开家庭进入成人的世界时,你更是不断地修正你的价值观:有些事对你变得比较重要,有些则变得比较不重要;有些人对你的重要性甚于他人,有些人更变成你的模范,你认同他们,接受他们的一些价值观,也拒绝了他们的一些价值观。这样的过程便是价值观的发展。

  价值观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偏爱、接受和献身(采取行动)。在偏爱的阶段,你对某些事有所偏爱,举个例子来讲:J发展了一个经理人员的训练计划,有一个公司看到了她的计划,也看到受训后经理人员的反应,非常欣赏她的计划,因此希望J能给予他们的人员以特别的训练,使得他们的人员以后能自己开办这样的训练计划,换句话说,他们想买下J的训练计划。他们愿意付给J120万,钱虽很多,但她终究还是拒绝了他们。为什么?因为这120万是将计划买过去的,往后这公司自己举办这个计划,J没有任何的控制权。这一点正和J主要价值观——权力相违背了。对她来讲钱比不上权力或者说对计划的控制权那么重要,因此她决定拒绝这家公司的邀请。她的决定是根据她的价值观,根据什么对她是最重要的而作出的。接受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保持你自己的价值观。为了保持控制权,她放弃120万元,这便是她已接受了自己的价值观。人们常常不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因而他们也就惹上了麻烦。拿J作例子,假如她接下这120万会有什么后果呢?她将自己对自己生气。卖掉计划是个自己害自己的决定,是个和自己的需要相违背的事情。

  

  3、为你的价值观献身

  

  对一个价值观献身指的是采取实际的行动。玛丽在一家私立学校呆了十年后终究是辞职了,虽然因而她损失了一笔可观的退休金。为什么她要这样做?她觉得教师的生活妨碍了她想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愿望。她比较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她的价值观里自主和美感比经济稳定来得重要。为此,她离开了教师的工作,这就是根据价值观所采取的行动。安东尼·罗宾指出,为价值观献身,表示你针对你的价值观采取行动,假如你的价值观是追求身体健康,你采取的行动就是选择适当的食物,安排运动和休息的时间、避开烟、酒以及令人发胖的事物。由此看来,你要怎么收获,就必须怎么栽种。

  数年前,激励专家金克拉到亚特兰大演讲。演讲结束后,金克拉为读者在书上签名,有对夫妇耐心在一旁等候。当别人都离去后,他们俩人走上前来。那位太太自我介绍说:“我是麦伯伦,我就是写信给你的那个人。这位是我的先生,李伯瑞托。”她说:“我想向你表明身份,并将我信中所写的再说得详细些。我和你相同的地方是,我的体重也同样超过200

  磅,但如你现在所看见的,我现在已不再看重了。”她说的的确属实。“我和你不同的是,我以前每天要抽两三包烟,但现在我也戒掉了。和你不同的是,我还喝酒,而且经常喝得过度,说起来真不好意思。如今我也不喝酒了。”她继续说下去:“我当了8年护士,我很喜爱那份差事,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职务攸关他人的性命。但说句老实话,我的自我形象却极差。后来我开始听你那套'如何持续自我的激励’的录音带,并从中听到许多鼓舞人心的话。我最喜欢的一段就是:'假如你不喜爱现在的你,别担忧,因为你不会永远如此。你可以成长,也可以改变。你可以超越现在的你。’”她说:“我很喜欢你所引述布洛德博士的话,她说一个人无法持续以与自我形象不符的方式行事。”麦伯伦又接着说:“我特别欣赏你说的一段话:'人生原是苦,唯有吃得苦中苦,方得人生乐’。如果你能在该做事的时候,就督促自己去做,那么终有一天,当你想做这些事的时候,你就有能力去做。但是,我更欣赏的是,你一针见血地指出:'去做我们想做的事,需要相当的努力,但努力是值得的。尽管过程艰辛,收获却极为甘美。’”她停顿一会又说:“我想重新自我介绍一下,金克拉先生。我是麦伯伦医生。我是全美六位专攻肥胖症学的女性之一。这门医学专门协助肥胖者控制体重。”她表示自己靠着半工半读从医学院毕业。多数医生都会说,他们一生所做过最艰难的事,就是让自己从医学院毕业,但麦伯伦却能在当全职护士期间,完成医学院课程,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请注意:她在工作之余所做的事(上医学院),不仅决定她在工作上的成就,也扩展了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一段时间后,麦伯伦与李伯瑞托与金克拉夫妻结为好友。每当到亚特兰大,金克拉就会去看看他们,而他们也会到达拉斯探视金克拉夫妇。就金克拉夫妇看来,他们真是一对神仙眷侣。俩人不但身体健康、经济宽裕,而且各方面相当稳定。除了朋友众多,心境安宁、家庭美满外,还有一项无价的资产——希望,也就是希望未来会更好。如今,麦伯伦身兼作家与三家诊所负责人,常到全美各地演讲,甚至还会抽空一对一地教文盲识字。毫无疑问,这种无私的奉献,使她从生活中品尝到最甘美的滋味。没错,麦伯伦是无数人的恩人,而这些人有许多是她永远不会认识的。她的书已卖了50万册,你可以想象她所发挥的影响力有多大!这则励志故事的后半段是:李伯瑞托不仅不断鼓励、支持妻子,甚至还汲取她的观念及哲学。1992年1月,他开设了一家自然食品店——桃树自然食品店,结果由“最佳新设商店目录”评选为1993年的健康食品店代表。他们俩人的故事,说明了我们创建事业、个人经营与家庭生活应持的哲学:如果你帮助足够的人达成所愿,你也能完成一生的愿望。

  怎么栽种,就怎么收获。显然地,像麦伯伦这种在职业、个人、事业及社区生活中大幅度蜕变的人,还有许多人格特质及生活层面可供借鉴。她是个极有爱心的人,这点可由她立志行医、教育文盲上得到证明。她还是个聪慧、勤奋、自动自发的人。当她决定成为一名医师时,便毅然决定回到学校接受医学教育。她以远见及恒心规划她的未来,并在往后数年之中,一面做专职护士,一面当医学院学生。事实上,麦伯伦也经常会觉得疲惫、需要睡眠,也想要放松及拥有一些个人的时间。由于她已计划、准备、并下决心当一名医生,因此她知道,只要锲而不舍地朝梦想迈进,成功必指日可待。届时,所有付出的代价将可加倍偿还。事实上,她并未付出什么代价,因为她是在享受将获得的回馈。

 

链接:    思海常啸       驿外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