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的可耻与中国教育的危机


    政府为高校还债不可取,政府也不会批准.本界两会有高校代表借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不足提出由政府替高校还债,虽然50亿元的总额相对于GDP总量来说比例很小,但显然高校一直以来习惯性的借着教育的幌子过着饮食无忧的日子的观念是到了该改一改的时候了.而且高等教育的掌们人应该从更高的角度着眼于中国的教育制度的建设和更新,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是为子孙后代树立的师表,让政府为高校还债显然不符合当前的国力,不利于教育制度的全面更新,不能从根本上为高等教育带来活力.中央政府不会也不应该采纳这个弊大于利的建议.

    首先,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借鉴于前苏联,而历史事实证明这种体制明显不适合新生的以武力革命建设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因为这样的国家没有经过充分的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原始资本的积累,没有经过充分的社会民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没有经过充分的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过程.以前苏联为例,虽然在少数城市中的居民经过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接触以及城市发达的重工业基础设施的改造,使其高校教育在中央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最终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遗憾.发达的高等教育没有挽救其政体分裂的命运.综合国力建立在整体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片面的追求某个方面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大结果.国家如此,行业如此,企业同样如此.

    其次,中国的教育体制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做的是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这才是百年大计.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教授乃至专家,不排除有一部分天才,但离开基础教育环境,天才恐怕也会被埋没,而谁又能保证在中国广大的区域内那些没有条件上中学甚至小学的儿童中就没有这样的天才呢?确保普及义务教育,大力拓展职业教育,提倡和鼓励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实体相结合从而实现科技与资本资源的紧密结合创造出更大的社会财富,这是中国当前在教育领域要建立的根本制度和体系。人人生而平等,接受基础教育是基本的国民权利,如果连这个问题都处理不好,政府将愦对于民。而鉴于我国的国情,要完成这一目标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界人士理应敢为人先。而高校参与争夺教育资金明显与这个基本国策相背离。

    第三,高等教育应该走自主创新之路。这种创新首先要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观念更新。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实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完成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达到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最终服务于社会。高等教育是百业之本,理应创新在先。国家在高等教育的扶持方面应重点体现在医学和师范以及基础理论研究,而其他专业高校自身向国家要的应该是政策而不是资金。高校存在的价值首先应该体现在产生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成果而不是完成多少生员的毕业证书的发放。改变机械的教育指标是当务之急,高校领导行政化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曾经有过坊间传闻,一个教授带着研究生模拟炒股赔的一塌糊涂,那么在抨击股市不规范的同时,教育界是否也应反思,我们的理论研究是不是应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设定不同的参照模型呢?理论是要指导实践,但理论脱离实践太远,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而这正需要高校的领导者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自己的学校建立系统研究模型,建立短中长这样一个研究体系,而不是把经历用在与国家政府的讨价还价上去,这样的校长人民还真是养不起。只有把高校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资源与社会产业实体的资金资源紧密联系起来,高校才会走出一条发展壮大之路。

    高等学府的宗旨应该是回报社会而不是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高高在上的不断向社会索取,知识分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自己的付出还隐含着大量民众的供给。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分子的知识产权中应该有属于民众的一部分,因此在强调自己的权益的同时,这个群体应该有先进的觉悟性。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教育的成果,高校在完成向社会输出人力资源的同时,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更大的产出作用实现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不是一味的依赖政府。如果连这个群体都失去了起码的觉悟,一个国家还有多大的希望呢?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