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习班”是上访者的“莫须有”?
今天,笔者在敬亭论坛上、腾讯新闻上都见到这篇转自《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江苏响水县上访者被抓进“学习班”流亡8个月》。
此文较长,大意是:“2007年12月24日,王信书因为房改房屋被原单位响水县糖烟酒公司收走到南京上访。年底,王信书因为上访被抓进‘学习班’学习,后又从‘学习班’逃出来,渡过了长达8个多月的流亡生活。王信书非常不解,原本为了维护自己权益的上访行动却让他变成了流亡者”。
读完此文,笔者心情很沉重,联想起前些日有关上访者成了“精神病”的新闻,笔者更是觉得上访事态十分严重。笔者以为,不管把上访者说成是“精神病”,还是让上访者进“学习班”,这些名称和做法对上访者来说,无疑都是扣在他们头上的“莫须有”罪名。
众所周知,“莫须有”的典故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传记岳飞被捕,案子将要做成的时候,韩世忠不服,找秦桧质问。秦桧说,岳飞儿子岳云给张宪的反动信,虽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可见,这种“现在还没有,将来可能会有”的设想都能变成罪名的做法,如今读来,一样令人震惊。不难理解,上访者是“精神病”,这种最新的说法,与古代的“莫须有”是无异的。
在百度,只要打入“上访者精神病”这几个字,就可显示几百条有关“上访者是精神病”的文章,比如:《河南女子赴省委上访被鉴定成精神病患者各地新闻_国际国内新...》、《山东新泰多名欲进京上访者被强送精神病院_新闻中心_新浪网》、《山东农民上访遭镇政府抓回 被送进精神病院收治-搜狐新闻》、《裘金友惨案;公、检、法联手迫害举报人的标本案例!》等文中的上访者,无不被定性为“精神病”患者。然而事实却并非这样,在这些案例中,一些被媒体曝光后,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上访者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上访者也便脱去往日“精神病”的罪名,回到了“正常人”的生活中来。一些没有得到重视的上访者,虽被定为“精神病”患者,但他们依然走在上访路上,坚持着自己的上访。这也就不得不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上访者都得精神病了,他们又如何还知道上访的呢?上访者还知道上访,难道他们真的是精神病吗?可见,只要人们如此一推敲,也便知道将上访者扣上“精神病”,实际上就是现代版的“莫须有”。
或许有人会问,一些地方政府为何要如此对待上访者呢?笔者以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利益冲突下的必然结果
大家看一下当前的上访者,无不与利益有关,比如,在房屋拆迁中,地方政府为了搞开发,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拆迁民房时就少给补偿,这样势必引起拆迁户的上访,而政府又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对上访户就会采取哄、骗、拖的办法,想以此来矇混过去。如此久而久之,上访者在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就会越级上访,甚至进京上访。试想,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上访者怎不成了“精神病”?
二是政府官员执政能力低下造成的
放眼当前的官员,有多少是“德才兼备”者,可以这样说,当前能当上官的,大多都是在“潜规则”中上去的。所以,在买官卖官盛行的当前,那些只会溜须拍马,而无多少工作能力的人,混到官位上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当前的官场有溜须拍马者的市场嘛。试想,在这样的市场里,溜须拍马者不上,难道让德才兼备者上不成?然在官位上的溜须拍马者,他们的心中会想着人民?会想着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不可能,因为,他们首先想的是,如何将自己送出去的钱捞回来。当然还有一些官是靠裙带关系上去的,以为自己有后台和靠山,更是不可一世。试想,这些官员的心中又何来的人民群众?所以,这样的官员当政,他们在对待上访者时,尤其是在利益面前,将上访者说成“精神病”便是他们的“绝招”和“杀手锏”了。
三是想用“精神病”来解决信访问题
信访工作确实是一件非常头痛的工作,因为,很多信访户都有“历史遗留”问题,有些是因为涉及面广、人多,不能“开口子”;也有一些是因为国家没有政策,无法比较解决;更有一些是由过去政府领导错误工作造成的,为了领导的面子又不愿纠正等等。可以这样说,以上几种原因都会让上访户一年复一年地上访,但不管上访户是越级,还是进京,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但是,上访户的这种上访又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工作,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政绩。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上访者定为“精神病”患者,其目的就是不理上访者。换句话说这是将上访者拒之门外,是掩人耳目的做法。
http://news.qq.com/a/20090330/000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