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启动居民消费需求


如何启动居民消费需求
魏杰    

2009-03-19

    必须通过提高居民收入,降低银行利率、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增强居民对未来的利好预期等方式来促进居民的个人消费需求;同时,还必须在政府公共投资方面下功夫,提高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以促进居民的公共消费需求。

  2008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等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遭受强烈冲击,目前,冲击的影响已经显现。2009年,中国经济可能会遭遇十分困难的局面,而消费需求不足将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阻力。因此,如何启动消费需求,就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现实难题。我们认为,目前必须释放居民在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个方面的强大需求,为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启动居民个人消费需求

  要想在启动居民个人消费需求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在居民收入性消费、信贷性消费和预期性消费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在居民收入性消费方面,关键是如何提高居民收入,使居民敢消费、能消费,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关措施:第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经济统计的角度来分析,当国民收入创造出来之后,将在“国”与“民”之间进行分配。这两者具有此消彼长的作用,如果国家拿得多,居民拿得相对就少;如果居民拿得多了,国家拿得相对就少。国家获得这种分配的方式主要是财政收入,其中又以税收为最重要的方式。在内需不足、国家要刺激消费需求的背景下,应该让居民所得更多一些,国家拿得更少一些,主要的方式是减免税收,尤其是减免个人所得税,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办法,切实减轻居民的税负。

  第二,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础和主体分配渠道,它的公平程度对收入结果的公平程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初次分配主要解决的是货币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利益分配问题,数额非常巨大而且涉及面广。由于我国劳动力丰富而资本过剩,便形成了资本能力较强、在初次分配中占有支配地位的现象。企业利润很高,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一直提高不快。

  第三,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以及财产运营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财产性收入是一个累积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基本只有工资收入,没有什么财产性收入;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如居民储蓄已经超过了15万亿元,沪深股市开户数已经超过1.2亿户,财产性收入也已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部分。

  第四,提高农民收入。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十分重要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政府不可能给农民发钱,提高农民收入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相对收入水平。比如提高粮食价格水平,近年来,由于生物燃料技术的发展,国际粮食价格持续高涨,已经大大低于国内粮价的水平,而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我国对粮价一直采取抑制的政策,粮价仅仅是有限度地上涨。现在应当进一步放开粮价,让农民享受到粮食相对稀缺带来的涨价效益,同时,也可借助粮价的上涨缓解供求形势。此外,推行城乡一体化政策,让农民享受到平等的公共品服务;促进耕地和宅基地的流转,对提高农民收入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五,提高经济落后地区人们的收入。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投入到中西部落后地区,然而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我国贫困人口数量的下降在近年来一直十分平缓,说明现有的扶贫方式效果有限。现在来看,单一的财政转移支付是不足的,因为这些钱到了落后地区之后,仍然是在财政系统内打转,多数用作了供养财政人口的支出。因此,应该多管齐下,既要为落后地区的低收入人口提供生活的基本保障,同时,更要提高地方的造血机能,通过教育、培训、劳务输出等方式,为其提高就业和创业的各种机会,切实提高其收入水平。

  在居民信贷性消费方面,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来进行鼓励:首先是要降低利率。利率越高,则信贷性消费的成本越高,因此,如果要想有效促进居民的信贷性消费,就必须降低利率;其次是要完善制度环境。由于我国信用系统还很不发达,严重制约了消费性信贷的发展,今后应该继续完善信贷性消费的制度环境,如建立抵押物估价的统一市场、放宽担保限制、建立和扩展居民个人信用体系等。但同时,在鼓励信贷性消费的过程中,一定注意把握好“度”的问题,既要鼓励,又要避免过度刺激。目前,我国还不能鼓励全民的信贷性消费,只能是循序渐进地对部分居民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鼓励。这样,才能既有效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又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在促进居民预期性消费方面,必须增加居民的利好预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利空预期。预期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层面,一个是在宏观层面,即居民对未来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判断;另一个是在居民家庭层面,它包括的内容更广、更具体,例如有无失业的可能、退休之后能否有稳定的收入、养育子女费用是否提高等。简单来说,又可将全部预期分作“利好”和“利空”两种,如果居民预期利好,就会增加当期的消费;如果预期利空,就会减少当期的消费。

  目前,在东南沿海地区,大量出口导向型的企业遭遇困难,订单减少,利润下降,一些工人的工资被削减,每天都有企业倒闭的消息传来,弥漫着“山雨欲来”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致力于稳定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让人们对国家的经济增长保持信心。同时,应当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并在养老、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实施一些积极的政策,让人们觉得未来有保障,产生利好的预期,这对有效促进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启动居民公共消费需求

  居民公共消费是国家为改善居民的生存条件进行的支出,包括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

  第一,扩大医疗卫生方面的公共消费,提高政府财力在医疗卫生总费用中的支出比例。现有的情况是:在我国的医疗卫生总费用里,政府支出所占的比例不是太高了,而是太低了,仅占约17%,而同期美国政府支出比例为45%,在很多欧洲发达国家已达到80%—90%,即便是低收入国家也平均达到27%。扩大我国医疗卫生的公共消费支出迫在眉睫,政府不能让医院自负盈亏,甚至要求其盈利;不能再搞“以药养医”,而是应当投入财政资金用于医疗设施建设,为医院运行和居民就医提供补贴。通过政府投入的方式,让居民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第二,扩大教育支出刻不容缓。统计显示,2003—2007年,我国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占同期GDP的比重为2.6%,远低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为5.1%的国际平均水平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由于国家在文化教育领域投资不足,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消费水平下降了,很多家庭削减其他各种消费,节衣缩食,为孩子将来的教育攒钱,更是进一步压低了这些家庭在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扩大教育支出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动力,应当成为一个长期战略。

  第三,应当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建立起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应当将2亿农民工尽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撑起保护伞。社会保障事业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如果国家能够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居民消除了后顾之忧,就有信心去消费,这对启动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将是非常明显的。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11月,政府提出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多项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政策是积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政府不应该替代市场的作用,尽可能地减少公共投资的挤出效应,防止其成为与民争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