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线材和螺纹钢期货交易,钢材期货阔别市场十一年、重出酝酿三年,终于“尘埃”落地,金融市场反映强烈,但钢铁生产企业并未显现热衷态势,产业与金融的“冷热两重天”,折射出钢材期货蕴含着复杂的矛盾和博弈关系。
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规避风险、集中信息处理等功能。国家推出钢材期货,主要目的是优化钢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风险控制手段、提升钢材贸易定价影响力,发挥钢材经济功能,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服务。但长期以来,国内钢材产品定价掌握在大中型钢铁企业手中,部分钢铁企业对流通贸易企业甚至采取“追涨”、“追跌”等价格追溯措施,保持价格与利润的主动性,希冀通过发挥市场价格主导作用,获取稳定规模与超额利润。然而,随着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原材料紧缺、市场需求萎缩等形势变化,钢铁生产企业定价权地位已在不断受到削弱。一是销售总量占国内60%的钢材流通市场影响力愈加增强。钢材流通贸易商更加贴近客户,依据灵敏的市场供需判断灵活确定产品价格与库存,市场交易价格对钢厂远期定价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众多小型钢铁生产企业价格制度更加灵活,突破了传统的月度定价模式,多采取旬定价、甚至日定价模式,加之规模小、人员负担轻,减产、复产十分灵活,应对价格变化有很大的弹性空间;三是国内钢铁产能巨增造成对铁矿石进口的大量依赖,而上游寡头垄断的资源控制格局迫使钢铁原材料成本不断攀升,在景气周期,原料成本会与钢材价格互相催化,双方呈螺旋式上升;但在景气下行期,钢材价格会与成本呈螺旋式加速下降关系。三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钢材价格波动性不断放大,经常出现出厂价与市场价“价格倒挂”的情况,市场和供求关系正逐步成为钢材定价的主导力量,钢材期货的推出更将对钢厂定价权提出挑战。
从全球其他大宗商品看,定价大多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石油定价为例,第一阶段是生产商分散定价,一百年以前,生产商根据区域市场情况,单独进行定价;第二阶段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定价阶段;第三阶段就是期货定价,期货市场成为集中交易平台,更易捕捉市场变化、反映供求关系,期货价格成为商品交易价格的主导因素。1993年3月,上期所前身之一的上海建材交易所、苏州商品交易所等7家商品交易所曾上市过φ6.5mm高速线材。当时,中国仍处于“缺钢”时代,加之国内经济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线材期货交易推出,马上得到了钢厂、流通商、下游客户的积极响应,在短暂的一年中即成为当时全国成交量最大的商品期货品,期货交易累计成交量达到4.5亿吨,成交金额计1.32多万亿元,交割总量251多万吨,同期产量1440万吨,交易量是交割总量的180倍、产量的30倍。1993年下半年,受国家紧缩政策影响,钢材市场需求减少,线材现货价格跌幅达37%,期货跌幅则达到了45%,到年底,现货价格短期回升,期货则更是高于现货价,1994年3月,国家出于宏观调控的考虑,暂停了钢材期货交易。在国际上,也有一些国家和市场推出了钢材期货品种,如英国的钢坯期货(2008)、日本的废钢期货(2005)、印度的钢铁期货(2004)、迪拜的螺纹钢期货(2007)等。但由于本土市场规模小,钢铁上下游集中度高,各市场总体成交数量不大,在国际市场还缺乏影响力。从交投比较活跃的LME钢坯市场看,2008年下半年,3月期远东钢坯自6月中旬开始下跌,总体领先于现货市场,一定程度验证了钢材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因此,国内推出钢材期货将更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势必将会对钢材定价机制产生深层次影响,期货市场对价格的主导作用增强,钢厂对价格的控制力就会减弱,对市场提价带来一定压力,与贸易商和下游客户的话语权也将受到影响。这不仅体现在线材和螺纹两个商品上,也会对其他产品产生联动作用。2008年,我国生产螺纹钢9700万吨,线材8000万吨,两者累计1.7亿吨,占生产总量的30%,占全球钢材总量达到13%左右,线材和螺纹的交易量、期货价格或将成为整个市场的风向标。但鉴于这两个产品的出口量较小,以及国际与国内钢材市场的差别性,国内对国际市场的价格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钢材期货如期推出,金融机构无疑是最大的赢家,钢材期货有望成为国内第一大期货品种,给金融机构带来巨量保证金、交易量,期货市场又将新增活力。对钢材流通业务来说,也将受惠颇多,可以通过期货交易锁定卖出价格,以钢材贸易和匹配的期货套保为本,就有可能抵御钢价下跌的风险,并可能获得期货钢材大幅波动中的利润。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钢材期货亦不例外,仍是一把“双刃剑”,期货商品价格反映基本面的供求关系,但在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产生泡沫,夸大实际市场供需变化,将会加大钢材市场价格的整体波动性。当前,钢材价格波动频率与幅度不断加大,后续加之钢材期货市场影响,钢材市场价格并非能够如期趋稳,期货与现货的相互作用,钢材价格波动将会更加加剧。
期货是一个风险积聚场所,是零和市场,存在着大量的风险,但正确运用、有效控制风险仍将会给企业带来了诸多的效益。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肆虐,全球经济前景扑朔迷离,钢铁市场提振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利用钢材期货市场稳定经营、挖掘机会,是应该首先深入研究并予以实践的问题。
钢材期货与定价权之争
评论
3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