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小沈阳的表演?


怎样看小沈阳的表演?

丁启阵

 

新到手的《文史知识》(中华书局出版)杂志,其中“诗文欣赏”栏目有一篇谈孟浩然著名诗歌《春眠》的文章。因为自己近年也写过一些诗词赏析的文字,其中几篇就曾在这杂志的同一栏目刊出过,所以就先翻看了这篇文章。文章对大众的理解提出了批评,批评大众在理解这首诗时浅尝辄止,丧失了原诗的耐人寻味的深意。

文章作者认为,孟浩然的《春眠》还有如下两层意思:一层是“对美好春光转眼就会变成残花衰柳的恐惧与哀愁”,一层是对“美丽生命方生方死的深切叹喟”。

从学术上讲,这样理解当然是可以成立的,也有一定的新意。但是,这样理解是否合乎诗人本意?一般读者能否接受?我认为是很值得怀疑的。孟浩然是诗人,不是庄子式的哲学家,他的诗歌主要表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而不是哲学思考;一般读者阅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最感兴趣的是作品中含蓄的情趣与悦耳的音律,不是诗中可能蕴藏着什么样深奥的哲理。

我认为,如此理解诗歌作品,不免求之过深。

从这个事情,我联想到了当下正被网络等媒体热烈讨论着的“小沈阳”。

小沈阳在受到许多人喜爱、追捧的同时,也遭到了不少人的批判与谩骂,“低俗”,“垃圾”,“侮辱同性恋族群”,不一而足。后者之所以会如此排斥小沈阳,我认为也跟他们在欣赏文艺表演时普遍存在求之过深的心理有关。

这些人大约认为,文艺作品应该是崇高、高尚、高雅的,应该具有教育、洗脑、陶冶之类功能,欣赏文艺作品的时候,应该有被感动、感化、感召、打动、煽动、鼓动之类的强烈感觉……否则,就不能算是好的文艺作品,就是低俗,就是垃圾。按照这样的逻辑,小沈阳的表演,当然就只能是低诉,是垃圾,无可商榷。

但是,他们忘了,文艺的百花园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文艺作品可以是较为纯粹的娱乐的。当人们在被崇高、高尚、高雅的文艺作品不停地、轮番地、地毯式轰炸地教育、洗脑、陶冶的过程中,被感动、感化、感召、打动、煽动、鼓动得目疲神倦之后,人们也是需要放松一下,麻痹一会儿,低俗一次的。

小沈阳的表演,我认为,好就好在其中没有任何令我们耳膜磨出过茧子的教育、陶冶的成分,他就是逗人发笑。小沈阳的逗人发笑,虽然说用的不是常态形式(丑角表演,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的),但他是相当有分寸的,所谓的“不男不女”装扮与腔调,并不比国剧“咿咿呀呀”的男旦过分;表演中,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比如歌唱模仿秀,表演的张弛节奏的把握,语言的诙谐百出。

我敢肯定,当今国内活跃在大小舞台上的各路喜剧明星,能像小沈阳这样给观众如此平易、亲切、单纯、轻松感觉的,是少之又少。

我有个建议:那些鄙视、咒骂过小沈阳的人,有空时,对四五岁以下的儿童进行观察、调查,看看他们在观看小沈阳表演时是否笑得很开心,看看他们在观看别的喜剧明星表演时能否像观看小沈阳表演时那样开心地大笑。——我猜测,那些人之所以鄙视、咒骂小沈阳的表演,是因为他们自己已经完全丧失了赤子天真之心!

                                                                 200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