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山地住宅
洲联集团(WWW5A)
五合国际(5+1 Werkhart)
目前,在我国山地住宅作为一种住宅发展的趋势,正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房地产开发商的重视。而对开发商来讲山地住宅的建设要比平地住宅建设的要求更高,工程难度也更大。作为设计者有责任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协助开发商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我国多山,依山而居历史悠久。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享受生活的乐趣已经成了绝大部分现代人的居住梦想。然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数的7%,因此住宅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建设的时间、空间和布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的、靠近都市的山地进行住宅建设,将成为我国城市住宅开发的一条重要出路。
发展山地住宅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其一,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灵追求;其二,山地住宅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三,山地住宅有着高绿化率、低密度、良好的通风采光三大先天优势,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房产市场从当初“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无竞争局面,进入了品牌竞争、产品竞争阶段。开发商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努力提高开发实力、产品质量。目前在趋于同质化的楼市中,相比之下山地住宅更容易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和吸引力。山地住宅有着丰富的绿色资源,只要开发者有着足够的生态意识和良知,那么其拥有的优势将是其他住宅远不能比拟的。开发山地住宅的关键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炼山地住宅的人文特点:
营造人文内涵是住宅社区规划的一个要点。社区人文内涵包括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因素。先天因素指的是项目选址所在地原来的地貌和文脉;后天因素是前期策划和设计人员根据先天因素创造出的外部形态。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住宅的文化内涵。对于山地住宅而言其中的山水林泉及其后营造的建筑和景观环境,对于生活在其间的人的素质孕育和培养,有着重大的影响。
人文特点在目前国内外许多成功的社区规划设计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长沙的“岳麓山公馆”项目成功地将岳麓山的人文内涵引入社区的规划设计中,项目所在地是拥有“金牛”、“岳麓寿泉”、“虎啸坡”三大传说的金牛岭,仙气灵气集于一身。建筑采用美国莱特草原式风格,它的特点:一是尊重自然,建筑与自然有机融合;二是崇尚材料的自然美,建筑应该是和他周边的环境相互和谐,就象是原来就长在那儿的一样;三是宽大屋檐的设计保持着建筑的厚重大气。如此先天和后天因素结合共同营造出社区人文内涵,从而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
二、打造山地住宅的个性和风格
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环境,山地环境在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如何借鉴和利用其先天优势来打造山地社区的个性是设计成败的关键。
1、传统文脉的延续
社区是构成城市的细胞之一,这个组成单位应充分体现城市的建筑文化传统、居住环境文脉等要素,如北京构建新四合院的形式,延续传统四合院的文化;江南城市可采用低层建筑粉墙黛瓦以及传统造园手艺,体现江南水乡的古朴、清新、淡雅的特色。这些都是延续传统城市文脉的方法。在“成都龙溪山水”项目中,设计师精心设置了街市、桥头、河边、巷道、檐下、庭院、天井、龙门、露台、阳台十个典型的富有四川传统民居特色的室外交往场所,这些要素是四川当地传统社交生活的缩影,与历史和文化水乳交融,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龙溪山水的规划设计源于对所处文脉的敏感性和对现代文化的洞察力,建筑中揉和了中西文化、经典和时尚;建筑形式多样,分类细致,博采各家之长又表达出自身特色;设计中十分注重地形高差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差异,从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把家轻轻放在大自然中”这一设计理念,使龙溪山水仿佛隐身于一幅山墨山水画中,这也使四川的传统文脉在建筑中得到体现和传承。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文脉的延续已成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方法和流行特色之一。
2、因地制宜的布局
山地住宅的开发最重要的是尊重地形、结合地形,规划师必须对地形有充分详尽的了解。山地住宅本身所具有的地形地势,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它不像平地住宅规划那样要去想很多概念,刻意营造很多有趣味的东西,其本身就是灵感之源。
山地社区的基地状况各自不同,规划时应善于把握地形、地貌和地物作为创作的依据,才能反映出小区的特色。如位于高差较大的山地,应顺应等高线布置建筑,突出山地建筑的特色;如基地上有价值的树木,要将其保护并与规划的空间有机地组织;如雨量充沛,水资源常年不断的地区,应做到对自然水源的分级利用。例如“成都龙溪山水”项目位于成都市郊,地块地形以台地和平缓起伏的坡地为主,台地与台地之间为高差较大植被茂盛的陡砍,其所有住宅建筑均按原有地形地貌依山傍水而建;保留陡砍处的植被并对陡砍加以强化作为主要绿化景观带;用地内常年有来自山顶积雪的融水,沿自然形成的山间小溪流入基地内的龙溪河,设计时在北地块高地设“龙池”用以收集和储存雪山融水,并结合车行步行系统引水成溪,使溪水流入各组团内,进而流经各户门前,住户过桥入宅院,最终形成了山顶景观水池、沿路溪流、组团水池、庭院溪水的分层利用。系统为全时运转的动态水系统,通过合理设置蓄水池、组织重力流,避免了采用水泵造成的能源消耗。区内的别墅均为错落有致的自然散落分布,每个窗口均有不同的景观,而区内保有的原有生态植被,则与外部的大规模绿色林地融为一体。正是这种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成就了龙溪山水难以想象的绿色生态空间。
二战后,西方流行国际主义风格,设计上主张无论地形、地貌如何,都采用同样的建筑形式和规划风格,追求新理性主义的面貌,使大量住宅区形式雷同,与基地毫无关系,这种情况在70年代以来已经得到纠正,因地制宜成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我国在目前的商品住宅开发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忽视城市文脉、忽视地形地貌特征的规划和设计情况,推山填湖、伐木砍绿的行为时有发生,对于提高山地住宅小区的质量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是住宅小区特别是山地住宅规划设计的一个根本性的努力方向。
三、创造有别于平地住宅的布局结构
山地住宅由于地形状况复杂和环境条件各异,其布局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原则是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与自然环境设计适合相应地块的布局模式。山地住宅设计与其他住宅类型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是最完美的。
山地住宅规划中除了普通用地中常见的布局结构如组团式布局、规则式布局外,通常采用不规则的序列布局,比规则的序列布置更为生动,常常有出其不意的效果。随山形地貌形成弯曲或曲折的轴线,产生不规则的视觉平衡。从整体上看,这类建筑往往首尾相应,视觉感觉一气呵成,形成奇妙的组合关系,既是信手拈来而又毫不生硬,带着自由创造和个性生长的色彩,尽管序列布局不免粗糙,但却不能不为它的天然之美和自发之美而惊叹。湖南“香格里麓山别墅”项目北区在总平面布局上,打破呆板行列式,充分利用地形起伏,灵活布置单体建筑,形成富于变化的空间及其有机而丰富的别墅区形象。小区主干道沿平整地与缓坡地交接处顺势延伸,并结合主入口和次入口在平整地区形成一个内部环路系统。在此主干道的基础上,沿山势分别向外延伸数条组团级道路。会所入口广场与水景结合,其主体借山势加强其标志性建筑的形象。小区内住宅的布局方式迎合了自然的地形景观,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垂直等高线方向的“爬坡式”、“跌落式”方式;二是临水住宅的“亲水”布局方式,小区的主干道绕湖而行,形成了小区的中心景观区域,使湖的千姿百态、步移景异尽收眼底;而周围的住宅则采用了不规则的序列布局方式,较为贴切地顺应地形竖向的起伏变化与垂直爬坡的要求。
规划中除了要注意常见的布局结构外,具体在布置别墅单元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合理、最经济的一种布置方式应为:道路东西向,每条道路能服务两边别墅,别墅单元为南北狭长形。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道路宽度,加大别墅的南北日照间距,一方面减少单元面积来节约用地。这样既使道路宽度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又使地块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对于北入口的别墅,由于拥有较大的朝南花园,因此环境比南入口的别墅好。
时下山地建筑的布局已摆脱了行列式、兵营式的水平。而对组团式也进行了改进,多采用点状、流线型布局、曲线型组团布局或根据地形地貌进行划分的主题布局形式,以加强空间的层次感,并有效利用地形,尽可能组合出多种丰富的布局形式。
总之,如何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升业主的居住品质,营造一个集山、水、建筑和人文融合一体的氛围,是山地住宅能够被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的前提。另外,山地住宅建设除了满足一般住宅的规划要求外,还要有生态保护、山体维护、泄洪防灾等更多的要求。这要求开发者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设计者,自然地形地貌必须充分考虑和利用,变难点为优势,使土地价值最大化。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