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是怡然的超脱——《天蓝色的彼岸》感悟(3月24日)


死是怡然的超脱

——小说《天蓝色的彼岸》感悟

 

关键词:《天蓝色的彼岸》  生死感悟  庄子 

 

又临近清明节,这个中华民族的“鬼节”不像西方国家的万圣节,万圣节的那个“鬼节”更像是装神弄鬼的拿对方开涮,一点都不严肃。

中国的清明节更像鬼节,杜牧的那首流传千古的七绝就足以表现出一派肃杀凄凉之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虽然这首诗使得杏花村成为名酒,但“雨纷纷、欲断魂”才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在著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市场营销与应用的倡导者向晴女士的先后三次推荐下,本人忙里偷闲地看了那部名为《天蓝色的彼岸》的小说。那不是一部篇幅很长的小说,总的篇幅不过14万字,虽然从网上也可以看到(http://baike.baidu.com/view/355133.htm),而且本人自诩为“无神论者”,而且自认为对生死之事逐渐看得开了,但如果没有向晴的全力推荐,但我还是没有心情去看这部写人死之后的幽灵小说。

据悉,这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给全球的家长和孩子们最伟大的人性启示的书由英文翻译过来,被《泰晤士报》誉为最受读者欢迎的生命寓言,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在欧美各国风行一时,创造了数百万册的发行量。

作者希尔(Alex Shearer)以一个9岁的小男孩的口气贯穿始终,那个小男孩哈里因车祸而去了另一个世界,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还挂念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姐姐、老师和同学们,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声,直到他碰上一个叫阿瑟的幽灵。阿瑟带着哈里偷偷溜回人间,回到这个他曾经生活过的世界,完成没有完成的事,了却未了的心愿。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示歉意和爱。

 

一个已经故去的人,他真的不需要所有人都一直记得他,而仅仅是时常想起他。我们可以对故去的亲人朋友表达哀思,但如果由于寄托哀思而食不甘胃,夜不成寐,怕也并非故去亲人之所愿见到的事情。

我们总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一个已经死了的人,认为死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甚至是对他的家人、亲人、朋友等人重大的损失,却不知道,其实一个人死了之后,往往会原谅在人世间所有人对他的不好,他们为纪念他的一点小事,怀念他的一点细节就足以让他安息。

所以,浪漫的庄子就不仅不为刚刚故去的老婆而过分悲伤,甚至盘腿坐地,鼓盆而歌。

 

“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天蓝色的彼岸》最为有价值的提示是那句忠告:

永远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意思是在太阳下山之前要消除你的怨恨。在你睡觉前,决不能生气或敌视任何人,特别是不要敌视你所爱的人,因为你有可能今天晚上一躺下,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来了。这很有些小沈阳在“春晚”的那句经典“两眼一闭不睁,这一辈子没了”的风范。

在我看来,人的风险确实无处不在,而不一定是在梦中,比如过马路的时候,走在山路上的时候,比如在水边散步的时候,时刻都会由于意外而永远地离开至亲之人,以及这个值得依恋的世界。所以确实需要时刻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谁都不知道死了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是否真的有天蓝色的彼岸。

无神论者都相信“人死如灯灭”,所以活着的时候或者及时行乐,或者所谓“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都是一种对生死开悟之后的浑然释然。

仇人死了之后,彼此的恩怨都会一笔勾销;对亲人的不能释怀,也会使得已经到那“另一个世界”的人也不会轻松地去“天蓝色的彼岸”,因而,逝者就让他(她)安心地去吧,不要有恩怨,更不要有牵挂,人死之后,你跟他(她)再深的仇怨、再难解的疙瘩都会被解开。人死了,他所犯下的罪恶也可以得到宽恕。

 

假如人可以随意穿越幽灵的身体,那么幽灵是否也可以随意进入人的身体?

当人面无表情、心情没有任何牵挂地穿行于都市中的时候,是否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灵魂出壳?不敢想那些玄而恐怖的场景。

如果人不过是在人间、冥界以及天蓝色的彼岸之间轮回的话,那么就不是特别可怕的事情。假如人一定要在到达天蓝色的彼岸之前去除一切遗憾,如喝“孟婆汤”一样地扫清一切记忆的话,那么在人间的一切就都没有什么意义了。人都是一个不断倾空的过程,为的是不给后世留负担。

既然人在世间创造的财富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既然人在离开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之后,都要倾空一切,到天蓝色的彼岸去的时候又换来新生,那么在人间创造的一切财富、一切价值与是否都没有了意义?

 

大约人最可怕的不是在人世间遭遇磨难,也不是在地狱里忍受酷刑,而是可以任意往返于人间与另一个世界之间,如孤魂野鬼一般地难以释怀,总是在寻找那总也找不到的东西,总是在奔波却一直没有安顿下来的港湾,一直在等待一个总也等不到的人,总在寻找一个表达爱与解释宽容的机会,对方却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又如庄子在问骷髅“死之乐趣”的时候,骷髅回答的“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子,道:“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所以,似乎死本身并非那么可怕的事情,只是在有未了心愿的情况下死去,是有些遗憾罢了。只是被活着的人渲染得过于惨淡,其实不过是他们怕死,让别人为他们壮胆罢了。

——此外,死了死了,一死百了,倒也是颇为怡然的事情呢。

 

贾春宝

2009324日星期二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