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 科学促进农民增收
党双忍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对农民增收多次研究,专门部署,采取一系列关键举措强力推进。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增长21.2%,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第二个高增长年份。市委十届五次全会进一步要求实现农民持续大幅增收新突破,确定2009年增长15%的奋斗目标。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新生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三大群体叠加,创业就业压力增大。实现农民增收新突破任务非常艰巨,必须推进思想解放,立足宝鸡市情实际,顺应农民增收规律,坚持做到“三业并举、四轮齐动、举措到户、三化承载、机制保障”,科学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三业并举 找准科学增收突破口
提升农业,打牢基础。农业是增收基础。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多,且农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发展都需要来自农业收入的支持。去年人均一产纯收入占纯收入的38%。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仍然非常重要。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着力培育种养业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打造粮食、果品、蔬菜、奶业和生猪五大产业集群,推进花椒、辣椒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增强宝鸡农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确保人均一产业纯收入增长8%以上。
扩大就业,强化主导。就业是增收主导。去年全市农民转移就业101万人,人均工资性收入1475元,当年增加389元,对纯收入增长贡献额63.6%。扩大就业是促增收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好政策措施,实施好“人人技能”工程和农户劳动力“零剩余”工程,长工、短工、天天工一齐上,尽最大努力扩大农民就业。要像为农产品找市场一样为农民找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农民“被动闲暇”。要像抓生产基地建设一样抓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增强就业竞争优势。对扩大吸纳农民工的企业提供贴息优惠贷款,开发乡村保洁、治安等公益性岗位,工程项目建设尽可能多地使用当地农民。力争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20%以上。
激活创业,突破关键。创业带就业促增收,是关键。为农民找工作、找饭碗重要,但造工作、造饭碗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一人创业可带动五人就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农民工返乡,他们大多在外挣了票子、换了脑子、长了才干,初步具备了创业条件。要以农民工为重点,推动创业,催生“小老板”,切实抓好“万名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促就业工程”,对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免费进行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对返乡农民工合伙创业的、优惠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帮助他们建造生意,发展企业,促进就业。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20%多,是农民创业的主要领域。要通过项目推介、技能培训、金融支撑、政策扶持、典型引导、服务跟进等配套举措,支持发展家庭农场、畜牧场,家庭经营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乡村旅游等服务业,力争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增长20%以上。
四轮齐动 突破科学增收关节点
拉升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现阶段农民收入中增长最活跃、量级最大的一部分。要以工业园区、主城区和重点镇为载体,以扩大内需和重点项目建设为主阵地,推进农民本地创业、就近就业,使更多农民“洗脚上田”,持续有序向非农领域转移,确保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扩大经营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基础组成部分。要以农户为单元,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优化调整家庭经营结构,推进生产经营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确保家庭经营一产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二、三产纯收入增加70元以上。
增加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纯收入中占3.1%,但具有较强增长潜力。要大力普及理财知识,帮助农民科学理财,盘活土地、林权、房产等资产,更好更多地获取利息、租金、股利、红利、土地征用补偿等收入。确保人均财产性收入增加20元以上。
提高转移性收入。全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28元,占纯收入的6.5%,并呈快速增长之势。要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将粮食、良种、农资等直补资金“一卡通”到户,实现“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助应报尽报,农村低保、新合疗、新农保应给尽给,五保户、农村寿星和灾后重建补助足额兑现。确保人均转移性收入增加40元以上。
举措到户 解决科学增收“掉棒”问题
农户是增收的基本单元。全市现有70万农户,促进农民增收,就是促进这70万农户增收。目前,各级强农惠农措施多、力度大,但到户情况不理想,就如同接力比赛,存在“最后一棒掉棒”的问题。必须从不同农户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筛选增收路径,分类指导,因户施策,举措到户,促进农户分工、农民分业。
引导做大做强,推进二次创业。全市10余万农户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这些是农村“能人”,是先富起来的人,也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力量。他们在创业的道路上先走一步,有了自己的公司、企业、作坊、店铺等生意,率先成为“小老板”。要通过政策引导,措施激励,解决好这部分农户存在的“小成即满”、“小富即安”问题,使其始终保持创业激情,持续创业活动,不断建造新生意,并带动其他农户创业就业。
激活潜在资源,促进初次创业。全市近10万农户有走上创业道路,做个“小老板”的意愿。他们天性达观,脑子灵光,经过多年市场历练,长了胆识,有了技艺,积累了资金,建立了人脉,初步具备在二三产业领域创业条件。要突出重点,优先支持这部分农户建造起自己的生意。要加强创业培训辅导,提供优惠信贷服务,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分摊化解创业风险,提高初次创业成功率。进而带动更多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壮大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全市有20多万农户集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他们吃苦耐劳,钟爱农业,精于农技,是经营种养业的“好把式”,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初具规模。要推动这部分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上规模、上水平。从政策措施上推进土地等资源向规模经营流转,提供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到户服务,引导开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支持组建合作社,发展合作经济,加快一产发展促增收。
扩大转移就业,发展劳务经济。全市还有20万农户,心地和善,风险承受能力和创业能力不足,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又受市场与资源双重约束,但家庭却有富余劳动力。有的是刚毕业的学生,有的是下岗失业返乡在家的农民工,有的是年龄、身体、技能或者家中老、小的拖累等原因,不能远离外出。根据这些农户的具体情况,要有针对性组织好劳动就业工作。对新生劳动力和下岗失业农民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搞好劳务推介,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合适工作。不能远离外出的,帮助其就近经商务工,兼营农工商。
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脱贫增收。全市约10万农户是贫困户或低收入户。他们中有的是肢残或智残导致贫困,有的是生态恶劣导致贫困,有的是因天灾人祸、突发事件或投资失败导致贫困等等,各有各的致贫原因。要根据这些农户经济困难的形成原因,分类指导,因户制定脱贫解困增收措施。要搞好“10万贫困户增收行动计划”,帮助贫困户尽早脱贫,致富增收。
这五类农户的分布情况,对一个区域发展和农民收入有着决定性影响。各县区要结合开展“三带三进三促”活动,摸清底子,制定措施,分类因户施策,确保科学增收。
三化承载 打造科学增收大平台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国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包括市民在内的全体国民的农业现代化。要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搭建起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载体,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使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创业、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打工就业、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种养业经营的格局。
加强园区建设,加快工业化。工业园区是创业发展的前沿阵地。有发展工业优势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富有特色的工业园区,引导农民入区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城乡分享工业化成果。要重点支持供水、供电、交通、绿化、治污等基础设施和创业基地、科技服务中心等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在注重吸引外地商人前来投资创业的同时,大力扶持本地创业,加速农民向“产业工人”和“小老板”的转变。要使大企业大集团、“小巨人”企业和“小老板”创业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支柱。
强抓重点城镇,加快城市化。城镇是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载体,也是转移农民的载体。抓住建设关中城市群、实施“百镇推进”工程机遇,加强城镇设施建设,提升载体服务功能,形成合理的中心城市、重点镇、中心村布局结构。要从税收减免、证照办理、信贷优惠、市场建设等方面为农民进入城镇创业就业提供便利,支持引导更多农民进城办企业、搞流通、做老板、当经纪人和打工、定居,加速向“市民”转变。
推进“三化四到户”,加快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要以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生产专业化、基础设施化、经营产业化;深化农村改革,搞好扶持服务,做到地权落实到户、信息科技到户、金融服务到户、合作经济到户,走具有宝鸡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机制保障 形成科学增收新优势
建立领导责任机制。市县区党政组织要把科学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级干部尤其是县乡干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促进农民增收上,把主要心思花在科学促进农民增收上,把主要措施体现在科学促进农民增收上。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增收,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坚持长期不动摇。严格标准、时限,将涉农各项补贴足额兑现到户。创新思路举措,积极动员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加大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投入,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不断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
建立包抓帮扶机制。围绕转变作风抓落实,深化新农村星级管理,加快晋星创建步伐。与此同时,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三带三进三促”活动,即带着感情、带着政策、带着项目,进村组、进农户、进经济组织,促农民增收、促晋星创建、促和谐稳定。建立起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干部驻村、企业帮扶“四位一体”、各方联动的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农民增收是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持经常性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区、乡镇、村和市级部门给予重奖,形成比拼争先促增收的浓厚氛围。
创新思路 科学促进农民增收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