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出于组织者人格魅力的感召,或许是想让自己更真实的触及社会、去探摸弱势民众最敏感的心弦,或许只是为了放逐被名利挟裹太久的心情,我,成了一名志愿者,成为“情暧荆楚”这个以助学为首要责任、在荆州人气最旺的志愿者组织的一员。没曾想,世界在我的面前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时时心生感动,体味到一种久违的温情。
严格的说,我不是一位称职的志愿者,参与的活动十分有限,但正因为有了参与,让我对身边的一切开始投入更多关切的目光。第一次真正履职,是在《松滋人》网发了一个寻找受助者的贴子,希望联络一位在卸甲坪乡任教的老师,由他们提供需要接受资助的学生名单。很快,在几位热心网友的帮助下,我们很快联系到松滋明德小学的一位老师。随后的工作按部就班:走访,落实具体受助人;联络,寻找捐助者;回访,核实善款到位情况。其间,因为工作原因,我没能全程参与,但当一位远在上海打工的松滋老乡通过QQ告诉我他的一位邻居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资助并向我表示谢意时,我体会到久居城市后一种难得的快乐。
寻找快乐,不正是我加入这个志愿者组织的初衷么。在几年前,虽然我曾写过一篇短文《快乐之源》,以探寻快乐的出处,但因为没有实际的行动,终究只是一种纸上的游戏。快乐来自哪里?物欲满足、地位攀升、抑或爱情与事业的完满结合之后?是,也不是。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一份宁静祥和的内心。让我真正体味到这一点的是这个志愿者组织的发起人——一位永远充满笑容的姑娘,她纯正的普通话,与你真诚相对的眼神,对世事坦然而率性的洞察以及那种出世般的宽容随和。很喜欢听她红着脸讲自己的故事,她很平淡的介绍自己曾参与过的一些志愿者活动。比如天涯社区组织的一次“中国第三世界助学活动”(大意),她在贵州认捐的一位学生以及她们之间的情谊,她组织策划的一次次志愿走访活动,在走访过程中因为得到受捐方的真情感激而收获的一次又一次感动。初听她的故事,就像在听一种传奇,而吸引你的不仅仅是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那个群体,因为每当她注视着你并略带腼腆地和你说话时,她的眼眸里总有一种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这,莫不是人性的光辉?!
在她的QQ里,有一句个性签名“若水清心,诸事向善,随心随性,顺其自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论坛里,她也有一句签名“德兰修女说:我们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做着小事……让爱心成炬,点燃希望之火”。相信,这不是用来装潢门面的,没有担当的人也不好意思找出这些话来表达“心声”。不仅仅说了,她以及她所发起的这个团队也正在努力践行着。我不是一个喜欢用数字说话的人,但此时,没有比数字更有说服力的话:两年来,这个拥有近70人的志愿者组织,调查走访了135名贫困学生,脚步遍及恩施、鹤峰等偏远山区,爱心播洒至云贵甘,54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41名贫困生找到资助者,先后为本地盲校和恩施、鹤峰山区学校以及云南、甘肃、贵州的贫困孩子送去画报10000余张,书刊音像制品3250册(盘),文具4679份、衣物7497件(双)。2007年落实助学金额15450元。
而创造这些数字的只是一些很普通的人,因为有爱,这些普普通通的老师、公务员、警员、商人、大学生、退休干部......在工作之余、闲暇之处,开始更加关注、关切、关心周遭的世界,尤其是那些似乎被遗忘的角落,他们没有抱怨,不事张扬,以积极的行动,以微薄的心力,表达了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份感恩之情;因为有爱,很多贫困学生重新点亮希望的明灯,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大爱,并将这份爱化为一种理想,一份社会责任,一星不断传递、延续的爱的火种!
愿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组织行列中来,愿我们用爱的火炬,点亮他人希望的火焰!
(2008年3月13日写于荆州)
荆楚有情 大爱无声—写在情暖荆楚志愿者组织成立两周年之际
评论
4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