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下届同学讲本来想象硕士三年会完成很多事情,实现不少的质变,只是临近毕业方才有所醒悟,感觉很多梦想落空。也许进步在不经意间,也许进步确实非常困难。
中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早就引人非议,比较中美,在美国导师倒是为学生做得事情比学生为导师做的事情要多得多,而在中国正相反。中国研究生导师素有一流导师满世界跑,二流导师全中国跑的说法,却很少将精力投入到启发引领后学的责任上,似乎只有这样才显示自己的无上尊严。或许事情因人而异,或许这就是中国的现实,要不然为什么中国没有一所高校进入前100名。
其实我发现很多学生还是希望导师这样的,一边怨叹社会体制扼杀求知求智的热望,一边沉溺于了无天日的消遣,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失落的尊严与价值,要不然中国的科技界就要雄视世界了。不管怎么样,而我今天所想到的绝不是这些怨天尤人的事情,三年的时光,说它漫长,逝去的昨天,昨天的昨天可还在眼前;说它短暂,盘算还有多少明天。
我今天所想到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一个人成才不在于有没有人开导他,而在于看他有没有悟性。如果知道自己的将来在哪里,知道今天的自我该如何发展,而且有所规划,我们就有六分把握赢得将来的机遇,如果将来还没有成功,相信是自己的头脑出现问题,言下之意是自己选错了道路。我科学岛(中科院合肥分院)上的一位朋友矢志于留学美利坚,这两年来为此孜孜不倦的准备,任时光婆娑,豪情满怀,我很佩服他的毅力。而我先由留学改为读博,由读博改为工作,其间的思想转换已令我倍感羞惭,只是我本不该有那些想法,对于自己也没有什么不自在的地方,而且庆幸自己从未松懈,执着打造自己将来的竞争力,所以我应该感到一丝满意。
读研时,我的导师也很少过问我工作的情况,我探讨的问题也只是蜻蜓点水的知照他而已。但是我觉得承担一定的责任,不仅仅是对他人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责任,我似乎我越来越清晰的逼近这样的认知,所以我依然乐此不疲的工作着,期待我将来会因为我此时奋力拼搏而更加光明,更加辉煌。上海交大前校长谢绳武说: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我这样期待,更知道将来的道路并非坦途,还要经历很多的磨练,所以我需本着反求诸己的态度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