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周年:危机让我们讨论昨晚新闻


 

危机周年:危机让我们讨论昨晚新闻

 

今天“扫街”(借用摄影术语,指走马观花看新闻),发现“金融危机一周年”及“次贷危机两周年”的新闻。

真快。

不过,国人感受到冲击,不过大半年的时间而已。去年7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要“过冬”时,相信很多人还觉得诧异。我也一样,不过假装信了。

即便到了9月,依然有朋友MSN上问,“你说危机真那么严重吗?”可能是不敢相信吧。

今天,在英国首都伦敦以南约50公里的霍舍姆开幕的G20,主题就是探讨应对金融危机的长期及短期举措,据说,将要筹集1.3万亿美金增量救市基金。

确实,危机时期,人们更关注与之有关的新闻。

记得去年10月29日,曾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管理学院(UCLA Anderson)院长Judy D. Olian博士在北大有段关于危机的对话,其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如下:

 

张刚:你三次来过中国,你对中国的印象是什么?

Judy:我3年前开始中国之行,已经4次了。在上海、北京、香港。中国的发展速度比这个时代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快。

张刚:你上任后制订了一套商学院全球发展战略。中国在这套战略中占有怎样的位置?你们做了哪些推广?

Judy:世界的主要经济体是在中国、印度和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安德森布局也是如此。

未来的领导者都要面对机遇和挑战的应对能力,无论你是在中国还是在洛杉矶。抓学生、抓学校、抓项目,创造一套我称之为“全球大脑”的思维。中国是三大焦点地区之一,中国和印度都极富盛名。

张刚:推广效果怎样?尤其在中国。

Judy:很多。我们和北大、清华、复旦,上海的中欧管理学院,CKJSB,建立了长期合作。并且和中国的一些医院有合作项目。

张刚:你有没有和中国企业家接触的经历?

Judy:每年,我们有四分之一的求学申请来自于亚洲。其中最多的来自中国。2008年,我们有24个项目,360个中国学员。我们通过EMBA教学项目交流。目前都是去UCLA进行一周到两周的培训。

张刚:企业将员工选派到你们那里,有没有对教学提出要求?

Judy:各有不同。有的为了提高领导力,有的为了学习企业操作,如何开展新业务。涉及市场营销、金融、管理等。

张刚:除了你刚才说的那些,你有没有研究过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很多民企老板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是不愿意放权的。

Judy:我还要提及一个事情。我们在新加坡开设了EMBA的课程。每3个月两周的课程。其中有针对遍及中国医院管理的课程。我们也会聘请来自中国的营销专家。我们的教学是自并不单一。

张刚:07年华尔街日报有一项商学院的排名,安德森排在15位,你是否认可这个排名?你觉得和前几名有哪些差距?

Judy:有很多的商学院排名。我们从第一到第十五全部获得过。商业周刊把我们排在第一,美国新闻周刊把我们排在第四,EMBA排在第八,MBA 四次排在第十一名。我们的全日程教学排在8-11名,脱产教学排在1-4名。

张刚:你们有没有对金融危机的课程或者对课程所做的调整,来培养应对危机的人才?

Judy:这的确是一个不平静的时段。我们的老师每天早上都要在课堂上讨论昨晚的新闻。我们边教边学。我们来自全世界的学员都在担心着就业。以前的危机是局部危机,而这次是全世界的危机。

张刚:你个人认为金融危机会怎样波及到中国?

Judy: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我认为中国将不可规避,至少短期内是这样的。起码从中国商品的市场销售上会受到影响。

张刚:危机时刻怎样体现领导力?

Judy: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今天的领导力构成比以往都要复杂。以前你只需要考虑市场,考虑客户,考虑竞争对手。但今天还要频繁关注自己员工的想法和购买力。

张刚:管理学的流派有很多,安德森属于哪一派?

Judy:不会拘泥于任何一个具体原则。我们教的是如何快速分析环境条件并做出相应决策。第二,是如何分析自己,调整自己管理中的失当之处。第三,理解并实践领导力的多样性。这样才能去适应不同的环境。

张刚: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保持一种创业激情是很重要的,而现在中国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把创业文化丢掉了。你觉得在教学的时候如何教授这些内容?

Judy:做企业是很令人兴奋的事情。你要预料到自己至少会失败4到5次,有时甚至9到10次。你就需要一种乐观精神渡过困境,坚信今后的事业会成功。第二,提高成功率。比如通过规范决策过程。

张刚:我刚才其实指的是创业文化的丢失,而不是创业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Judy:这一个普遍问题——大公司如何保持内部创新。很多公司采取的做法是将部门细分,分割出很多“小企业”,来创造一种内部创业的氛围,这是关键。通过打造内部和外部的创业环境,来提高公司整体创新,即使这样做会有风险。还有,大公司在创新上是比小公司有优势的。

张刚:你们在招收学生的时候,会看重哪些素质?

Judy:至少要具有交流技巧。面试的时候,我们会询问他的兴趣点,经历,他如何规划未来,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价值贡献。我们也会注重学员构成的多样性,国籍、性别、年龄、职务等等。

张刚:你之前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商学院。是如何到安德森工作的?

Judy:非常感谢你调查过我的背景。确实,我在那的成就吸引了UCLA。

张刚:你一直是在商学院任职,怎么看待这份工作?

Judy:我很喜欢这种工作,每天都接触商业环境,之后把结论带到课堂,为商业领导者的未来谋划,改善管理效率,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是一件很让我有激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