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失业潮,考验“两会”代表们的良心


农民工失业潮,考验“两会”代表们的良心

 

 

最近,一些多年忙得不能谋面的朋友突然来电话多起来了,并且一再约时间相聚。他们大都在深圳关外开工厂,做电子元器件加工、模具加工或服装代工,这些年生意大都很红火,平时真的难以约到他们,有几位老哥们甚至3年都没谋面了。如今,他们主动来找我,一谈就没了时间概念,他们的时间似乎多起来了,并且有点闲得发慌。

言谈间,他们或讨论出让工厂资产,或讨论回北方创业,或向我讨论集结资金做股票。原来,他们经营的这些工厂早已停产,目前已全部解散了工人,正在处置那些生产设备。这实在让我震惊:深圳的低端加工业淘汰如此之快、力度如此之大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实在撑不下去了!撑一天亏一天!关键是能做的订单全没了,有些订单有不敢做------鬼晓得那些公司(订单客户)啥时候倒闭!”说起这些,他们心里已经非常绝望,关闭自己为之奋斗了几年甚至10多年的工厂竟然是如此毅然决然!

在西乡做五金加工的朋友说:在西乡,每天都有工厂在搬机器和办公设备。很多农民工都在排着队退社保,到处都是人潮涌动,大包小包往车站赶。他租用厂房的那个工业区,到处都拉上了厂房招租的横幅。

据我所知,金融危机以前,深圳结构性缺工现象其实很普遍,工厂要招到熟手个人一般都存在难度。而春节之后到如今,南下返城农民工的就业困局极为严峻,主要是珠三角倒闭、停产、减产的企业铺天盖地地涌现。随着制造业的萎缩,珠三角城市中服务业的经营情况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冲击,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倒退。来自广州、东莞及深圳等农民工流入地的信息表明,企业用工需求大幅缩减。即使已找到岗位的员工,其薪资水平亦有不同程度下降。从媒体报道来看,央视《经济半小时》224日所报道的关于深圳市社保基金个人服务中心农民工退保潮现象,也深刻说明了农民工失业极为严重。

深圳长期以暂住人口为主导,绝大多数务工人员都来自农村,他们为深圳的建设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今,却黯然失业、返乡、转战其他的异乡。这未免太残酷了,但现实的确是残酷的。 用创新赢得尊严,用创新赢得财富这是温总理不久前来深调研时的寄语,占深圳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他们的尊严、他们的财富又在哪里?深圳农民工的命运,的确也该“两会”代表们关注了!关注农民工失业潮,那些占着“代表”名额指标却大放空话、屁话的人们的确该反省了!

 

 

 

附:

深圳产业结构升级 大批农民工可能被淘汰

        《南方日报》2008-08-19

此番首次就社会建设发布总结报告比较详尽地阐述了2007年深圳社会发展的重大进展,并对2008年深圳社会发展形势进行了预测。这里将对产业升级中的农民工问题、社区换届直选、社会组织发展与规模,以及街道综合执法等几大类社会体制改革全方位阐述,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政策解析,敬请关注。

产业结构升级或对深圳农民工造成大影响,他们有可能会因为教育程度偏低,影响企业降低整体创新能力,他们自身或也面临产业壁垒知识壁垒而被淘汰的命运”,蓝皮书呼吁应更关注农民工群体。

《关于农民工与深圳产业发展问题探析》的撰稿人、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队长孔爱玲介绍说,深圳2007年的1200多万人口中,农民工超过800,据一项问卷抽样调查显示,特区外的劳务工中有78%是农民工,而特区内的劳务工中,农民工占5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1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49%;从职业看,他们56%以上是在工厂当普通工人,行业主要分布在电子、机械、家具、服装、玩具、餐饮及服务业,其中高技能人才仅占1%

她介绍,根据估算,2007—2010年间每年新增农民工保守估计大约为11万到15万人。随着农民工人数的逐年增加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农民工在产业结构中面临的问题会更突出。

问题一

产业工人地位未被认可

农民工虽然是深圳某些产业的从业主体,但是其产业工人的地位得不到认可。孔爱玲介绍,在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8%,其中建筑业中农民工占80%;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到了52%,其中在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中,90%都是农民工。由此可见深圳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上。农民工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比例普遍比较高,广东省非公有制企业发生的工伤事故中,进城务工人员占伤亡总数的80%以上。

专家献策

设立农民工综合管理服务机构,注重建立农民工问题长效机制。当前要加强农民工的服务与管理,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快推进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杜绝最低工资水平以下的用工现象。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针对农民工收入水平低的特点,继续完善相适应的医疗保险,让更多农民工享受到医疗保障,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稳定和谐的人口基础。通过这些措施,让农民工们在阳光下得到实惠。孔爱玲说。

问题二

农民工大量进入会削弱产业创新能力

孔爱玲对现阶段农民工的大量进入会削弱产业创新能力问题表示担忧。她说,由于大部分农民工分布在简单的体力劳动行业,对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活动难以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必然降低深圳企业整体创新能力。

专家献策

从深圳产业发展的进程来看,随着一部分塑料制品、玩具、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比例增大,造成农民工在某些产业的人口数量减少已成为必然。但要控制节奏,防止由于制造业大量流失导致产业空心化。同时,要认清当前深圳产业用工现状,切不能因为大谈产业升级而漠视现有的产业用工需求与农民工问题,造成民工荒现象,要充分重视产业发展与农民工数量的动态平衡

问题三

面临产业壁垒知识壁垒双重挑战

孔爱玲认为,在各种产业面临升级过程中,“产业壁垒知识壁垒是农民工当前最大的挑战。她认为,发展高科技化、高知识含量产业,并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是深圳当前及以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而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并且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在向产业高端流动的过程中面临着产业高端化而被淘汰的命运。

专家献策

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支持力度,为农民工向高端产业流动提供帮助是最好的办法。按照《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要求,加大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加强与内地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深圳企业与农民工输出地劳动保障部门、职业教育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这对于内地农民工进入深圳就业,提高竞争力,有非常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探索政府、企业与社会共同推进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新途径,为农民工入职、转岗就业、技能提升提供培训机会,帮助具备相应技能的农民工向高端产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