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在利用小沈阳凝聚人气


 

小沈阳红了。梦想凭借小沈阳凝聚人气或者出名的人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未遂,有些则如愿以偿了。
 
1、小沈龙。
小沈龙也是一名二人转演员,很早就是小沈阳的FANS。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克隆小沈阳的。小沈阳也很不在意于此。据说,小沈龙是目前最职业最相像的模仿者。为此,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都对他进行过专访。
2、王金龙。
小沈阳的同袍师兄弟,出色的二人转演员,“丫蛋儿”的未婚夫。在北京电视台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小沈阳的《超级大明星》中扮演“保镖”。他的保镖造型可谓别致,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过目难忘。后来所有版本的保镖形象都没有他扮演的让人忍俊不禁。极大地讽刺了某些名人保镖的低俗、弱智和可笑。尽管王金龙以前就曾小有名气,但自从《超级大明星》后,知名度更加高涨。
3、姜鹏。
在小沈阳的默许之下,依靠把自己以前与小沈阳一起拍的私人照片公布于众来提高知名度。估计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推销新曲吧。
4、赵丹军。
高人!一个地方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通过采访小沈阳过程中的一笑一颦、一嗔一恼,轻而易举地吸引了各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这是一典型的“草船借箭”之计!以尊严为武器,果然了得。利用南北方差异为手段,果然聪明。利用职务之便而不漏痕迹,果然厉害。利用调侃幽默制造误会,果然天衣无缝。
5、姜昆。
旧事重提,说当年是他发现并推荐了赵本山。这是事实。我们的确应感谢他。但此刻与小沈阳联系起来,意图不明。不过,姜大师还是很厚道的,没有找赵本山加盟以将其变成自己的摇钱树。
6、韩红。
韩红的歌唱的真好!这点毫无疑问。但她在采访小沈阳的时候不厌其烦地不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她“已经与小沈阳是老朋友”,让人感觉有“借东风”的嫌疑。
 
……笔者在此无意穷举,只想抛砖引玉。有兴趣者可自己分析、思考和感觉。
 
聪明人,因势利导,顺水推舟。愚笨者,逆势而动,螳臂挡车。 
虽然很多人已经是大明星、一流的演员,但遗憾的是,他们还不是“超级大明星”、“超一流”。而小沈阳是!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试图通过与“小沈阳”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来进一步扩大影响。
 
小沈阳为什么会红?用正经八本的话说就是:
首先,小沈阳是社会需要的人。他是制造快乐和机会的人。由于的成名,不但给本山传媒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提高了“刘老根大舞台”的知名度,更使得东北二人转正在从民间艺术走向正统艺术。从民间小剧场,逐渐走向全国大舞台。
其次,小沈阳显然是一个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人。无论是夸他、捧他,还是骂他、贬他,都可以明显地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小沈阳的票房号召力是巨大的、惊人的。一说小沈阳要来自己的城市演出,当地的乡亲们真是闻风而动,摇旗呐喊。正因为如此,他没有时间创新了,只能带领着大舞台的演员全国巡回演出。那些期望他短期内出新作品而又不给其时间的观众估计要有所失望了。媒体的轮番轰炸、演出的繁重任务(每场都要露面)、短暂的休息时间、心理适应性的转变,时间上都无法兼顾。兵当然要用,但也要养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是养兵一日用兵千日啊。奔驰车如果是既要拉人又要犁地的话,估计用不了几天也就报废了。千万别把小沈阳当成出租车开啊,要开就当成私家车开,还要经常保养……
再次,媒体顺风吹火,借题发挥,推波助澜。
还有,近年来曲艺术界的青黄不接、惨淡经营和一些人的知难而退。
最后,本山提携和小沈阳的自身本领。
 
对于从事演艺的人来说,怎么样才能红?
小沈阳已经作出了示范:先学习、后创新。所以说,山寨文化不可怕,模仿就是学习,就是创新的开始。学都学不像,何谈创新?首先要学得像,其次要变化。变化就是创新,创新就有不同。这样一来,走红,还远么?
那些惧怕山寨版的,实际上是惧怕他人的学习、模仿和赶超,是对危机感的不自然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