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将军》中的朱德与朱培德


国共两党中的朱德与朱培德

 

 

 

近日中央电视台一频道播放电视连续剧《叶挺将军》,我偶然看了几集,注意到当中有叶挺和周恩来、朱德、贺龙、叶剑英等组织南昌起义的剧情,于是就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为什么决心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以反抗国民党镇压的中国共产党会选择在南昌发动首次起义发生了兴趣。其实以前我也注意到了朱培德与朱德这两位本家兼同班同学在当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但却没有合适的机缘来写写这事,眼下呢,《叶挺将军》的播出或许要算是一个不错的契机,所以我就在这里简单写写这两位风云人物——对共产党贡献极大的朱德以及对国民党贡献极大的朱培德。

 

               1、开国元帅之首朱德

朱德元帅的事迹国人大体都知道。朱德生于1886年,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23岁时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起在滇军中先后担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等职。曾在蔡鄂领导下参加护国战争等。后因对军阀混战不满,颇有军功和军事才能的朱德乃于1922年脱离军队只身远赴德国留学,同年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朱德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朱德老同学朱培德的支持下,于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后来的事正如大家知道的,有勇有谋、忠诚敦厚、堪称我军军魂的朱德先后担任了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全国人大委员长等军政要职,成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

朱老总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无疑是有根由的,他的军事素质之高与个人品行之好也是众所周知的。在战场上,他常常身先士卒,勇敢非常,在前敌指挥所里,他无不镇定自如,指挥有方,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朱德元帅赢得了无数骄人的胜利与功勋。无论是作为战阵中带兵统军的军事指挥员,还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名长者,朱德的品行都堪称无可挑剔。出身于旧军队的朱德位高权重,但却没有沾染一点旧军阀的坏习气——他爱兵如子,从不克扣属下军饷;他维护民生,从不倚仗枪杆子欺压与盘剥百姓;他生活俭朴,具有与全体将士同甘共苦、休憩与共的美德;在条件艰苦的井冈山,已是一把年纪的朱军长竟然能够和年轻体壮的普通士兵一起下山去挑担子,干重体力活……

特别是自井岗山会师之日起,朱德和毛泽东并肩战斗、长期共事数十年,他从来没有嫉贤妒能,从来没有耍阴谋诡计,从来没有为个人目的而野心勃勃地争权夺利……朱老总正直无私、忠诚坦率、心胸开阔,他讲原则,注重团队精神,时刻以大局为重,始终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也难怪毛主席与朱老总能够互相信任、精诚团结、携手奋进达半个世纪之久而从未因各种内讧和各种复杂的局面而分道扬镳。

 

2、民国上将朱培德

朱培德的事迹则许多人会陌生一点。其人字益之,1888年生于仕宦之家(其先祖朱化孚为明代湖广按察使)。1910 年,在当时革命新潮的影响下,朱培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以优异成绩选进丙班学习,与朱德同班,期间,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被称为该校的“模范二朱”。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云南也起而响应。朱培德任侦察排长,不久升为连长。19136 月,被选送讲武堂步兵科深造,毕业后升任营长。1915年时,因为顺利发动护国起义作出了特殊贡献,被升为护国第二军支队长。1916年,护国第二军朱培德支队为前头部队,创造了全军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源潭大捷,朱培德由此被授予少将军衔并升为羊城攻略军司令……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军政府,发动护法战争,朱培德奉命指挥保卫军政府大本营。在取得多次战役的胜利后,朱培德升任第四师师长兼广州卫戍司令。19214月,孙中山在广州再次组织北伐,由李烈钧函请,朱培德就任北伐滇军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朱培德被选为国民政府16委员之一。所有北伐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朱培德为第三军首任军长,19272月,朱培德因功升任江西省主席兼第五路军总指挥。

19274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全面清洗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朱培德则以文明的方式礼送自己军队中的上述政工干部,他在动员会上表示:“留者欢迎,走者欢送,朱某决不给兄弟们为难。”然后分两批用专车送往武汉,每人还发给三个月伙食及旅差费。这与其他各军的大肆清查、抓捕与屠杀形成鲜明对照。由此可见朱培德这个人的仁厚与端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次第爆发后,几经周折,朱毛红军乃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朱培德曾奉命担任湘赣“剿匪”总指挥,后以“清剿”不力而被免职。论实力,雄霸江西的朱培德也堪称是割据一地的“诸侯”,但他和阎锡山、张作霖、冯玉祥以及桂系等“诸侯”不一样,他没有倚仗手中的军队与其时已经羽翼渐丰的蒋介石南京政府讨价还价乃至大打出手,而是主动请辞放弃手中大权。朱培德不忍看到军阀混战,国家分裂,生灵涂炭、国家再次蒙受战乱,所以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军权与地盘,为各位军阀巨头们作一个榜样,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朱培德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蒋介石也看出了朱培德是个以天下为重的好人,所以就委任其为陆海空三军参谋总长,并授予其一级上将的军衔(朱培德也就成为国民党八大一级上将之一)。

193612月,“西安事变”爆发,全国为之震惊。国民党军中的强硬派陈诚、何应钦等拟用武力解决。但宋美龄认为不妥,在宋美龄与国民党军事将领的会商中,唯有朱培德力主用和平方式解决。结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既确保了蒋介石的安全,又避免了举国大乱的危机,使蒋宋夫妇感激非常。

1937217日,朱培德因打针中毒,不幸逝世,年仅49岁。噩耗传出,全国震惊。军政各界无不为之痛悼,纷纷致电南京要求国葬。蒋介石和宋美龄不顾任何人劝说,坚持要为朱培德守灵,这在国民党的历史上尚属首例。最后,蒋介石被强行架走,宋美龄一直守了一通宵。蒋介石随后为朱培德题写挽词曰:“益之一生为公不为私。”

 

                3、南昌起义中的“模范二朱”

中共的首次武装起义为什么选择在南昌举行?这固然是因为南昌城当时守备相对空虚,但朱培德对中共的容纳和友好的态度似乎要显得更为重要一些——朱培德不像许多地方实权人物那样跟着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而是采取温和、友好甚至保护的立场,这就使得共产党在江西的军队中还能够存在乃至发挥相关的作用,特别是朱德、贺龙、叶挺等人在其中的存在,更为南昌起义的爆发奠了基。

192612月底,中共中央军委委派朱德到江西南昌去做军运工作。19271月,朱德到江西拜访镇守江西的老同学朱培德。朱培德时任蒋介石北伐军第五方面军的总指挥,他接受朱德的建议成立了军官教导团,并委任朱德主持。

朱德在教导团不仅注重军事训练,提高军事素质,同时秘密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在学员中秘密发展党员,培养的1600多名学员,党员达到了几百人之多。这个军官教导团实际成了中共在“八一”前夕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19273月底,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来到南昌,就住在朱德的寓所,他用两天时间写了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该文及邓演达的《要怎样打倒蒋介石》被印发军中,并在南昌城掀起了反蒋运动。对于老同学朱德诸如此类的革命行为,朱培德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蒋介石、汪精卫、共产党三方关系之形势尚未明朗之际,朱培德此举固然有圆滑之嫌,固然有观望之嫌,但这位处境微妙的政治人物的立场其实也完全可以理解。

同年4月,朱培德接任江西省主席,朱德则被任命为南昌市公安局长。4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犹豫再三的朱培德于5月初在南昌宣布“欢送共产党”,手段可谓非常温和——朱培德这样做,一方面固然不能排除有他仍在观望局势发展的考虑,另一方面却更显示出了这个人“心慈手软”和重情重义的本质,对昔日的北伐革命同志和老同学,朱培德实在是下不了杀手啊啊。

1927720日,朱德到武汉向周恩来等提出可以在江西发展革命武装力量的建议后,于次日秘密返回南昌为发动武装起义作准备。朱德还掩护参加起义的中共领导人于27日前陆续到达南昌,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

在蒋汪合流的大形势下,汪精卫似乎察觉到中共方面欲在南昌举事,就在7月下旬以2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的名义,通知该方面军第20军军长贺龙、第24师师长叶挺上庐山开会。第二方面军第四军新任参谋长叶剑英得知后,乃连夜下山通知了叶挺等人。于是贺、叶等人就没有自投罗网,而是按计划率军去了南昌。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南昌起义就在八月一日的凌晨爆发了。

而朱培德呢,在7月下旬他其实已觉察到朱德同贺龙、叶挺等联系密切,当有大事发生,他不想杀害老同学,也不想因此受到牵连,于是就安排部下王均到遂川暂时掌管自己的部队,自己却向蒋介石请假上庐山疗养去了,南昌的军政要务呢,则统统交由朱德处理。不管朱培德这样做是有意还是无意,也不管其目的是怎样,总之,朱培德的举动在客观上南昌起义提供了比较方便的条件。

由以上可知,如果没有“模范二朱”的关系在,朱培德是不会对朱德委以重任的。如果没有朱德居于城中重要岗位,中共就不可能对南昌城内的布防情况和军事力量了如指掌,中共也就不大可能在南昌组织武装起义。如此,历史上恐怕就没有南昌起义这回事了,新中国的开国功臣名单可能就会有所修订什么的也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