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笔者就白银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社会工作现状
2008年,白银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线,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加快转型,取得了较好成效。
教育工作,在推进布局调整、提高两基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职教育发展、提升高中办学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兴办人民满意教育上有了新突破。实施的主要项目有校舍维修、农村税费改革中央转移支付危改、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各类赠款以及地方自筹教育等项目。共安排各类基建项目141个,总投资15037万元。计划新、改、扩建校舍面积166529平方米,其中消除危房98515平方米。已竣工交付使用110个,完成面积12.5万平方米。在建31个,在建面积4.1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1278万元。
卫生工作,白银市熟食品定点加工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市中医院建设项目报告已经送国家发改委,争取列为国债项目建设。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支持200-300万元,年底前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争取明年3月份开工建设。白银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站项目和白银市职业病防治中心项目,符合国家卫生部近中期(2009年-2012年)有关项目计划,并在全省具有典型性,目前正在组织进行前期论证和可行性研究。
文化工作,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市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已进入整体框架三层浇注,完成投资525万元;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9个,总投资216万元。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工程156家,总投资402万元。落实会宁县博物馆文物库房项目,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总投资125万元,国家已下拨100万元。
体育工作,主要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五项活动,实施两项工程,实现一个目标”。即:紧紧围绕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这一主题,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启动实施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和“乡镇农民健身工程”,实现体彩销售2600万的目标。
广播电视工作,突出内宣,着力外宣,广播电视外宣继续在各市州保持前列。着力改版,注重培育品牌栏目,强档推出了《纪录白银》综合性新闻及资讯服务性节目。截止10月底,共制作播出《纪录白银》260期,共播发广播新闻4265条。在省以上节目播发电视新闻876条,其中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新闻2条,在《甘肃新闻》播出独立头条新闻4条,在省电台播发广播新闻167条。有23件作品分别获得甘肃广播影视作品二、三等奖和全国城市广播电视报通讯、消息一、二、三等奖。村村通”工程有序进行。启动实施了白银市农村数字电影工程。西班牙政府混合贷款引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设备项目基本到位。白银人民广播电台信号通过市级广电光缆干线下传靖远,无线覆盖靖远、平川及周边乡镇,覆盖人口近40万。
二、存在的问题
教育工作:一是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基础教育虽比较发达,但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城乡、区域、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市上还没有一所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农村学校校舍、设备、师资力量薄弱。二是学校布局调整任务非常艰巨。据统计,全市50名学生以下的教学点近200个,资源浪费严重,办学水平低,县城和人口密集的乡镇教育资源不足,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矛盾日益凸显。三是企业移交学校办学条件差。我市先后接收了36所企业学校,3536名教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836名),由于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近20年来原企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没有投入,致使校舍破烂,存在大量危房,教育教学设备严重短缺,移交补助经费标准太低,给市、区两级财政造成很大负担。四是职业教育实训条件落后。职业学校无论是数量上、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低层次、低水平的。尤其是实训设施条件较差,人才匮乏,还没有形成有特色的优势专业,学生优质就业率比较低,影响了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五是县聘教师待遇问题矛盾突出。全市共有3500名县聘教师,待遇较低。虽然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了三年内解决县聘教师待遇的目标责任书,县区也在积极实施,但由于县区财力有限,落实难度很大。六是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全市共有民办学校107所,占同等学校的7.6%,学生总人数29709人,占同等学校总人数的5.1%。民办学校普遍教学条件差,教学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卫生工作:一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目前,全市69所乡镇卫生院中,有67所在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已经安排建设,但是,由于地方配套资金有限,只是完成了必需的主体工程。按照《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职工生活用房、锅炉房、厕所、围墙、食堂、院内绿化等辅助设施建设,配备急需的基本医疗设备。在村卫生室建设方面,尚有剩余的497所村卫生室没有列建,村卫生室主要依靠自身发展,设备主要是“老三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二是农村卫生人才匮乏,队伍不稳定。(1)农村卫生机构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临床一线的业务骨干基本上都是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存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断层的问题;护理人员配备普遍不足,全市床位与护士之比约为1:0.28,远低于医院等级评审标准(≥1:0.4)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村医疗服务核心的需要。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更为严重,知识老化、整体素质偏低。按照省上制定的编制标准,我市69所乡镇卫生院,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1500名左右,而实有人员1000余名,缺额近500人。各乡镇卫生院均存在缺编、少人,长期聘用临时人员开展业务的情况,导致乡镇卫生院在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枢纽作用难以发挥。(2)农村卫生队伍极不稳定。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因住房、工资、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宁愿在条件好的地方打工,也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去工作,安排去的也不安心。今年全省公开招考执业医师和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分配到我市的大学生共25人,有5人直接退出,目前尚有2人未到县卫生局报到。(3)乡镇卫生院集体人员的待遇问题急需解决。我市有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集体人员134名(不含近几年聘用的大中专毕业生)。由于市、县级财政困难,无力解决乡镇卫生院集体人员的待遇问题,也成为影响农村卫生正常业务和工作秩序的突出问题。三是农村卫生监督、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非常薄弱。当前我市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最突出的问题是计划免疫和食品安全工作。乡村防保人员补助经费偏低,村级防保网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健全。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已经成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尽快出台政策,聘任乡级助理监督员和村级卫生信息员,健全乡、村两级卫生监督网络,有效预防食物中毒事故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1)乡镇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各定点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人员不足,业务素质偏低,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非常有限,导致参合农民选择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就医,补偿费用占了统筹基金的很大比例,加大了基金风险。2007年,在乡镇卫生院报销占补偿金额的20.14%,而在县及以上医院占补偿金额的41.44%。(2)新农合监管工作还需加强。由于新农合网络管理系统运行不正常,县级经办机构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审核报销工作中,工作效率不高,对新农合运行动态分析不够,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够及时。乡级经办机构体制不顺,作用发挥不够,导致对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不力,门诊基金管理难以落实。(3)新农合经办机构建设不到位,管理能力薄弱。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全面覆盖,工作任务量的加大,县级新农合管理机构人员显得严重不足。同时,各级新农合管理机构工作经费无保障,缺乏监督车辆等交通工具,严重影响着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文化工作:一是市文化中心建设难度较大。市文化中心是6月13日奠基的,由于场地内高压线改造和吴学文地界纠纷,拖了近1个月;由于建设局所给标的和实际有误,施工中修改图纸,耽误了半个月;特别是资金筹措不到位,施工单位垫资较多,人员出工拖拖拉拉,延误工期,加之其它客观原因影响,实际有效施工时间仅90天左右,影响工程进度。二是乡镇文化站建设国家调减了项目。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是国家发改委立项、财政部拨款、文化部门组织实施的项目。年初国家下达我市21个,后由于汶川地震,国家总体调减了甘肃的项目达60%,最后下达给我市的项目仅9个。因此年初政府确定的21个的建设任务无法完成。
体育工作:一是体育资源存量不足,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二是全民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不够深入,人民群众对体育的认识不到位;三是体育机构组织建设与管理滞后,没有协同管理组织,法律、法规建设不规范、不稳定,调控力度不强。
广播电视工作:一是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迫在眉睫。我市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方案已经上报市政府,工程总投资约4920万元,需要政府协调、支持,力争年内启动。二是西班牙政府混合贷款引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系统设备项目资金偿还期已开始。该项目贷款总额361.460248万欧元(折合人民币3841.48万元)。从今年开始,每年以350万元人民币的基数偿还。市广电局负债重,收入基数小,创收能力弱,还贷难度非常大。三是基础建设急需加强。市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还很低,分别为11.6 %和42.15%,急需建成白银人民广播电台信号下传系统和市、县(区)电视信号回传系统,共需资金114.7万元,其中电台信号下传系统82.1万元(省上已拨付40万元);电视信号回传系统需要资金72.6万元。电视信号回传系统尚无力建设。四是设备亟待更新。由于2005年启动了广电中心工程建设,2003年设备投入100多万元,2004、2005年为50多万元,2006—2008年三年几乎设备投入为零。目前,市广播电视局仅有电视编辑线9条(其中非线性编辑线7条),摄像机24台,广播编辑线2条,节目制作设备技术等级低、设备严重老化,特别是设备搬迁造成的带病作业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节目的安全播出。同时,由于市广播电视局无力支付西班牙政府贷款设备海关税,设备至今不能安装到位,影响了我市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
三、今后工作的建议对策
(一)教育工作。
一是巩固“两基”成果,在实施保障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足额按时到位。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免费给县、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并提高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巩固提高“两基”成果。
二是调整学校布局,在优化教育结构上下功夫。制定新一轮全市教育布局调整中长期规划方案,到2012年使我市的普通中小学总数控制在1000所左右。两区一县(景泰县)全面推进,靖远、会宁两县先试点再逐步推进。打破乡镇界限,打破学段界限,使教育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不断完善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设施建设,为撤并一批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规模较小、教学质量较低的初级中学打下良好基础。大力调整市区学校布局,加快西区普通中学建设步伐,尽快解决市区内老城区教育资源相对过剩、新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下功夫。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级领导联系薄弱学校制度,通过项目支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建设力度。落实优质学校对口帮扶薄弱学校措施,继续选派200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任教,农村学校选派400名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锻炼,广泛开展教育对口支援活动,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和学习活动,按照《甘肃省白银市教育局与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教育合作协议书》的要求,做好县区学校的对口联系和交流工作,积极学习先进地区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我市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采取依托项目支持、多方筹资等措施,改建扩建农村校舍,不断消除农村校舍危房。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不断加大地方筹资力度,对企业移交学校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农村教师。实行市、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对农村教师进行指导,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整体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高中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工作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大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力度,稳定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扩大中职学生招生规模。力争2009年在白银区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2年在平川区、景泰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5年在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兴办高等学校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是我市教育结构布局中的重要一环,积极整合有关教育教学资源,加快筹建白银市综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五是抓好教育转型项目建设,在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上下功夫。紧紧抓住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大好机遇,建成3-4个专业实训基地,增强职业学校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在专业设置上紧盯市场需求,在课程建设上瞄准岗位能力,在人才培养上实行工学结合。以白银市工业学校、甘肃有色金属高级技工学校和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为龙头,每校重点建设好8-9个骨干专业实训基地,并对学校校舍进行改、扩建。在每个县区重点建设好一所示范性职业学校,并在每校重点建设好4-5个骨干专业实训基地。进一步做好并细化教育转型项目的建设内容,及时与国家和省上对口部门沟通信息,做好项目的衔接争取工作,力争2009年新开工建设一批教育项目,积极推进教育转型。
(二)卫生工作。
一是全面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对尚未列建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各县区卫生监督机构,会宁县、白银区妇幼保健站),积极争取立项建设;按照《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以职工生活用房、锅炉房、院内绿化等辅助设施建设为重点,到2010年使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达到建设标准,同时,解决乡镇卫生院急需基本医疗设备;在争取国家、省上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的同时,以市、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逐年安排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完成剩余497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同时,为村卫生室配备“十件套”的基本医疗设备。明年,计划在国家整体推进白银区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我市再新建5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
二是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全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培养300名以上农村卫生技术骨干,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村级卫生技术人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达到60%以上。到2010年底,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编制应到国家配备标准,即医护比达到1:2,床位与护士比达到1:0.4。
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和巩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处理重大疫情和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农村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加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聘任乡级助理监督员和村级卫生信息员,健全乡、村两级卫生监督网络,有效预防食物中毒事故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
四是进一步完善新农合运行机制。稳步推进新农合工作,全市农民参合率≥93%。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医疗服务质量情况的日常监管。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格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加强全市新农合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文化工作。
一是抓项目建设,补文化欠帐。进一步凝炼好文化转型项目,积极同省上、国家部委对接,争取项目的落实。力争市文化中心竣工、落实22个乡镇文化站和20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同时,抓好市博物馆、白银西区图书馆、白银文物中心库房等重点项目论证立项。农家书屋工程落实400家,国家投资800万元。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落实3个,国家投资192万元。
二是抓文艺创作,出艺术精品。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文艺创作人员和文艺骨干积极性,开展文化转型“五个一”活动:即创作一首歌、出版一本书、开办一次大展、创排一台节目和一出新戏。组织好白银市第四届艺术节、“金凤凰”少儿艺术大赛。同时组织好各类展演、展览、千台大戏送农村和广场文化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
三是抓文化产业,强文化实力。挖掘我市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丝路文化、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演出业、娱乐业、艺术教育业、印刷业、会展业、工艺业等,重点推出黄河风情、红色圣地、会宁剪纸、景泰刺绣、靖远奇石、平川陶艺、白银铜工艺和蛋雕等文化产业精品,逐步形成规模和支柱产业。
四是抓协调发展,促各项工作。继续抓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全市范围内的野外文物普查任务;开办好白银市馆藏文物精品展,力争获得国家免费开放政策。抓好公共图书馆建设,在改善条件、提升服务、拓宽领域上下工夫。市馆重点围绕城市转型,抓好“全国资源型城市信息数据库”、“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信息数据库”和“黄河沿岸城市信息数据库”三个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在全市试行“中心分馆制”,加快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体育工作。
一是以市体育园(体育中心)建设为龙头,带动基层体育场所建设。以“城市带动,辐射农村,城乡并重,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加快市体育中心建设步伐的同时,四县区规划建设各自的体育中心,巩固“千乡镇农民健身工程”的成果,发挥其效益,逐步向村级延伸。
二是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带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社会化进程,利用两年时间配备满足市区公众全民健身所需设备,五年时间配备满足4个县区政府所在地公众全民健身设备。
三是以行业专业协会建设为补充,带动企业、社会、学校体育事业同步发展。企业、社会和学校是体育发展的三个支撑点,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利用资源优势,走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道路。
(五)广播电视工作。
一是围绕中心,搞好新闻宣传。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工作部署,开设广播电视专栏,做到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多媒体联动,增强宣传效果。以白银电视台《纪录白银》栏目为龙头,切实推进节目的改版改革。力争《纪录白银》栏目各板块精益求精,使《白银新闻》成为市委市政府指导全市工作的有效平台;使《今日关注》成为听白银人说话,为白银人说话的阵地;使《资讯超市》栏目成为市民的生活助手和参谋;使新开设的《记者调查》栏目发挥好舆论监督和引导社会热点的作用。力争把《纪录白银》办成一档具有影响力的新闻杂志性节目和品牌栏目。进一步创新角度,创新方法,努力推介白银,努力在中央、省上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稿件,力争在省电台发稿240条、在甘肃电视台《甘肃新闻》发稿280条,力争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稿5条、在中央电视台发稿10条,切实提高白银广电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以点带面,推广改革经验。认真总结白银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全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我市电影放映作为全国数字电影放映试点、报纸作为全局内部机制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以试点带全面,坚持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报、网站四个媒体联动原则,继续深化内部改革。
三是科学发展,加强事业建设。1、“村村通”工程要求实效。按照省上关于“村村通”工作的统一要求,协调落实好市、县(区)两级政府配套资金,确保按期完成省上下达我市的“村村通”覆盖任务。2、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工程要实施。完成数字电视服务平台的搭建,进行小区试点。积极推进市区行政区域网与企业网的整合工作。3、市级广播节目信号下传和电视新闻回传系统要建立。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建成市至县区新闻回传系统,实现市广播电台节目信号下传会宁、景泰。
白银市社会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对策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