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精神与经济振兴


创业精神与经济振兴

   

  牛年春节一过,对于许多人尤其是数以亿计的农民 工来说是个坎:到哪里去找点事情做?是回到熟悉的城市和早已熟练的岗位,还是到陌生的城市去寻找新的落脚点?若在过去,不需要太多的思量,但现在却不能确 定。因为长期工作的老东家不知道年后是否会继续开工?或者是否还需要那么多的工人?
  这些问题很实际,也的确是个难题。经济景气何时走出下行区 间?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何时会触底以致反弹?这不仅取决于内部需求的真正启动,还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实质性改善。普遍的看法是,一系列刺激内需的举措显效 还要假以时日,外部环境的改善最快也要一两年,因此,牛年无疑是相当困难的一个年份。
  随着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数据陆续公布,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的重创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更是创下近百年来最糟糕的纪录。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也在不断加深,温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坦言困难和挑战大,但自信中国经济会率先复苏和振兴。
   复苏和振兴靠什么?从根本上说,要靠企业的振兴和活力的重新迸发。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连着增长和就业,其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职工收入的多 寡和消费能力的强弱,进而决定着宏观经济运行的前景和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没有企业的良好运行就谈不上经济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走出阴影,实现经济的复苏和 振兴。
  目前,我们的企业遭遇困境。这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必然反映,连世界上一些百年老牌企业都未逃过劫难,甚至遭遇灭顶之灾,要么破产,要么 被兼并。面对这种局面,只要企业没有彻底死掉,不管以哪种方式存活下来了就是希望,而让希望延续乃至东山再起重塑辉煌的,是创业精神——曾经让创意变为现 实,让激情催生智慧,让理想成就伟业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核就是坚韧、坚持和永不言弃、永不言败。
  但是,对于正陷入困难的企业来说,多数已过创业期,而处在上升或者平稳发展期,突遭市场的当头棒喝,被弄得措手不及。如何应对?其实还是靠坚持,在坚持中冷静分析,把克服当下的困难当作又一次创业。
   “二次创业”是很多企业在发展中提出的一个口号。实际上,这一口号的提出,多数情况是反思,企业在顺利发展过程中开始滋生一种不求进取的情绪,企业的成 功正在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阻碍,遭遇困难往往缺乏足够的准备,必须突破这些才能重获生长的力量。另一种情况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渐丧失,需要重 新寻找出路。这时需要的是创新,需要用创业精神来推动创新,实现新的成功,迎来企业的又一个春天。而当前,尽管不同的企业受危机影响有别,但有一个是相同 的,就是都需要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用“二次创业”的精神来对付危机。只要这种创业精神在,度过困难,实现振兴只是时间问题。
  困难并不可怕,“办法总比困难多”就是乐观主义者的一个信条。的确,我们发现在企业成长史上,很多企业往往不是在困难中死去,相反是在如日中天时突然停摆。个中的关键在于长期的繁荣掩盖了问题,问题得不到化解,日积月累到危机爆发,就无力回天。这最值得企业家们警醒。
   危机是一面镜子,照出清醒。调整创新是惟一出路。而真正走出危机需要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有位企业家说得好,把每天都当作是创业,让每一个员工 都有归属感,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而不是打工仔。这样,对企业发展有利,对员工来说无论到哪里都会有机会。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企业遇到困难时,不是先想 到裁员,而是想到如何靠大家一起度过难关。这样,对于企业、对于个人都是一个机遇,对社会也是一个贡献。
  当然,在危机下需要鼓励多种形式度过 难关。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一方面鼓励企业要发扬创业精神实现复苏和振兴,稳定原有就业规模和创造新的就业,保持经济的活 力;另一方面,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尤其是要肯定农民工在流动中创造价值,不仅在重拾老本行中传承农业文明,而且在回流中带着长期在城市生活中 的物质和文化的积累为农村建设和发展创造新机遇,并在就近就地创业中,既提高非农收入,又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新的选择,搞活农村经济,为我们率先复苏和振兴 提供一个重要的支撑。
  就政府而言,要为企业复苏和振兴着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尽早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 问题,并为人才的合理流动打通制度梗阻而积极努力。这样,让企业和社会的创业激情得到充分释放,就业和增长得到保障,我们率先实现复苏和振兴就成为可能。

                      (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09年第二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