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旱情想到了兴修水利还不算晚


 

面对旱情想到了兴修水利还不算晚

李华新

    截至2月5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55亿亩,有429万人、207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其中北方冬麦区受旱面积1.43亿亩,比常年同期多33%。国家防总今天召开冬麦主产区8省抗旱异地会商会议,并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表示,要调动一切力量,把因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夏粮丰收。 

    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2月4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7省旱区受旱麦田中已灌溉面积为7189万亩,占受旱面积的49.6%;已追肥面积为3352万亩,占受旱面积的23.1%。(消息来自《新华网》)

   听到截至到昨天,全国70以上的麦田都普浇了一遍水的报道,就感到这里面的水分不少,因为现在我们的农业,实际上是在吃当年投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老本,现在这个老本吃得差不多了,遇到旱情使我们已经重新意识到兴修水利重要性,这时我们忽然发现,每逢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农村大张旗鼓地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农田水利设施要比现在好,而现在我们似乎已经看不到往日的那种热火朝天的景象。那个时候,每年的秋冬季节,正是兴修水利的大好时机,利用农闲来修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设施,也是各级农村组织的一项工作,是常规的,是也是必须要做的。

    目前,各地春耕在即,北方部分地区旱情严重,为支持抗旱保收和春耕生产,财政部6日提前拨付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867亿元,其中农资综合补贴资金716亿元,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话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是现在我们的体制,使得这样的一句名言智理,无法得到兑现和落实。人们心中一味追求城市化,对那些农田设施兴趣比较小,对于挖渠修沟这样的事情,没有精力去管去过问。但是农业的基础设施问题,是否一定要通过国家财政支持才可以进行,这似乎是一个死结,因为在过去农村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受益者是农民,那么农民积极性自然高涨,现在土地承包之后,地块小,不利于搞大型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是大型灌溉设施建好之后,如何能到末端接到自己的承包地里,也是需要资金投入的。而这些则是一家一户不愿意去做的,也无力做好发挥效益的事情。像现在的动不动就用国家补贴的方式,实际上依旧不能解决农田基本建设的缺位,要搞大型的水利项目,还是需要国家来投入,而让农民受益,而现阶段财政的资金不会充分满足这样的需求。可是,过去的那种全民参战的方式,已经被人们抛弃,因此,面对当下的干旱,农田水利设施如何启用管理,也是需要考虑具体的解决办法。

这是问题有时是资金的问题,而有时也不全是。

    过去,在农村冬闲季节是不能闲的,那时对春季的放鞭炮喝酒,这样的事情不是特别的上劲,因为往往是一过春节,就要马上起程在公社各处兴修水利的工地忙活,当时的出工,不管是义务工,还是以工代赈的形式,对于自己土地的管理和兴建的一些设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而现在已经分田到户的农家,是没有办法来做过去只有集体才可以完成的任务的。

    因此,作为农村的水利基层单位,还是要把农田建设的任务,作为常年唱不衰的“四季歌”进行。对水利设施的修整,水库、水利设施的维护,另外像那些清淤河道、清理沟渠这样的活,还是要想想办法的 。还是要发动群众,不要动辄就是国家的财政投入,像搞搞义务劳动的事情,也是可以做到的。出出义务工也能解决。不一定非要国家的财政投入,不然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因为在有的地方有的的工程,并不适宜于大型机械化作业。而且当下大批农民工返乡之后,有的工程也是可以做的,因为这是自己家乡的事情,即使有国家的补贴少一些,想必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窗外久违的雨下了起来,尽管不大,可是毕竟是贵如油的春雨呀,有了雨,人们便会松口气,可是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却是不会因为这一场春雨,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因为,在抗旱的时候,先要把抗旱放在首位,而之后,则是需要考虑农业基础设施的长久之计。 而今农民工返乡,国家大投入提振经济,人财两全,确实为重建农村水利设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尤其是在北方大旱地区,清理干涸的渠道,比有水时要容易得多。如果国家能多投入些钱,修建管网,把节水效果明显的渗灌技术推广开去,将使农民、农业获得巨益。

    做土地的文章,需要扎实的工作,在当下如何把农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做好,是一篇需要常年做好的工作,急来抱佛脚的事情,要转为一个长期的三农任务,并非是仅仅要靠国家的补贴那样简单。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