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深度,谈国学与国际比较


谈思想深度,谈国学的国际地位

 

【陈明远郑重推荐】本人实在是个劳碌命!平日诸事繁忙,自讨苦吃,甘之若饴;忍辱负重,乐在其中。自愧对于“陈明远博客”一时顾不过来。趁周末通宵浏览了一些评论,越看越感到学人辈出、高手如林,陈明远本人拜读之后,获益匪浅。今推荐一些好文章、好思路,供网友们阅览、思考、探索。

 

Pelliot

(一)谈余秋雨等人的毛病:没深度

我看余秋雨和于丹都是同一个毛病:没深度。

无论写作还是说书,用词都很绚丽,却也模糊,表面上听一下似可大大意淫一番。若有思想的读者、观众再深入思考一下,便发现其实常似是而非、漏洞百出,以至自相抵牾。
原因归结有二:学识浅薄、底气不足,思维粗泛而缺乏精密性。

其实这也是中国文人的通病。西方的文人多像社会科学学者,中国的社会科学学者多像文人,此乃中西之异,恐怕也是中国的学术长期落后于西方的一大原因。像余秋雨和于丹这类人和这类水平的人在西方恐怕是没有多少市场的,至少不会有他们在中国社会的地位。这是中国学术的悲哀,也是中国社会的悲哀。
民族主义者可能听到“西方”二字又要不乐意,但却是事实。己不如人,再争无益。不如人却不承认,偏要打肿脸充胖子,恐怕是泱泱古国近代来一直落后于曾经弹丸蛮邦的日本的重要原因。这又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悲哀。

 

(二)谈国学何能引导世界?

一些人鼓吹21世纪中国文化将引领世界,这真是谬论。且不说中国目前自己问题多多,无论软硬实力都远不足,是否能打造出好莱坞那样规模的文化传播器都大有疑问,从根本上说,中国文化本身就不具备现代性。若还原到传统文化,那就更不具备。何能引导世界?它的吸引力何在?它对其他民族和文化圈的适应性何在?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它代表了何种能为他人接受的先进性和学习价值?
国学爱好者和鼓吹者们应当正视一个现实:国学固然博大美好,但它根本上代表了一种农业文化。需认识到,国学热只是精神价值失落后钟摆的暂时回荡。它只是迷途中各种思想体系中选择性的一种,不是必然的一种,且多半不是出路的一种。
国学崇尚者们不应缺乏世界视野和大历史观,不应陷于狭隘的地域和时段意识,将一时一地当永久。

应当认识到人类如何起源、走向世界;如何形成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区;欧亚大陆如何构成文明的核心区(两河流域、埃及)和边缘区(东亚、西欧),如何此起彼伏地互动;西方因何兴起,原因是什么。总之,历史演变的动力。

这样才能摆正历史上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在世界和世界历史中的位置。西方的势力消灭世界各地的土著部落,灭亡或击溃众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论长期争论不休。

虽然相对论占据道德优势,但不得不看到一种文化必需面对环境的适应性,包括在外部挑战面前,确存高下之分。萨林斯一个观点至少可以认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普遍进化和特殊进化的合一。因而某些共性必需认识和正视。这与种族主义和某种文化优越论无关。
一些人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立场上鼓吹国学,然而又希望有一天引领世界,向往着文化霸权,自相矛盾。文化相对主义是弱者的保护伞,引领世界却是强者的座右铭,两者结合反映的正是阿Q心理。弱者如果自身不改变,何以摇身成为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