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要是进入学校,学校就成了精神病疯人院, ... <591 字节> 好东1234 <2008-12-06 22:14:25>
易经要是进入学校,学校就成了精神病疯人院,社会成了大屎坑,所有的责任者成了大傻子,易经是一切事理根本之上的梢,易经性质是大自然的气味,易经是人类文化差知学问顶首,易经的,皇极---两仪---太极---无极,是通向正法的,但是世间的圣贤之著和科学知识,才是付合广大众生通向正法定性,差知学问如周易,推背图,奇门遁甲,等等可以学,而易经又是差知学问顶首我们更要学,怎么学,必须成熟之后,你的年岁够大,阅历够强,心态极正,才能从中受意那点飘然的理性,但是它不是根本,所以它不适合大学生去看,因为大学生所认知的正法学识以足够与圣贤之著接轨,反之这类认知会勾起欲妄痴想,大学生都不要看,中小学生更不能看了,岁数到五十来岁,有一定阅历经历学学易经也是很好的,但是学佛是根本,------好东
好东先生:
您好!您可能是位佛学弟子。
一、内外有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您还记得《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记载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神秀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大声叫好,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一天,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
一个说是“旗动”;
另一个说是“风动”;
慧能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
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次年春,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南华寺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请问徒弟(红尘世俗)和师傅(出家入佛)为什么看法不同?
佛家认为:这是因为徒弟还是用世俗的眼光看世界,还没有脱胎换骨、遁入空门。
二、至于您认为:“易经是一切事理根本之上的梢。”
我们认为您——本末倒置(但愿您是真正的佛家子弟,不要心脏病突发,阿们!)。当然,这不能怪您,还有许多自以为是的专家也和您一样——认识不清。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知道了《易经》是干什么的?
有许多的人认为《易经》是推背图, 四柱命理、奇门遁甲等?
不是。
是什么?
我们不想再啰嗦,您不妨看看《易经的应用哲学——易经的文字系统导读》。
关于“推背图”、“四柱命理”等学科与《周易》的关系简述如下:
推背图是预测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变革,包括拯救我们民族和社会的大救星(如每一个大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和功臣等等)和阻碍我们民族和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如每一个封建王朝的末代皇亲国戚等等)。
四柱命理(民间叫“看八字”)是预测一个人的兴衰——大起大落,如他的过去和未来。
因此无论是“推背图”,还是“四柱命理”,它们都只是在某一领域的应用程序,恰好是《周易》的梢;而它们的基础却是《周易》。到底什么是本、什么是末;谁是本,谁是末?不言自明。至于为什么?到时候,我们要论述。
例如:人类的文明是从哪里开始的?
人类的文明是从发明和使用文字开始的。如果中国没有文字,哪有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红楼梦、西游记等等名著呢?英文没有abc等26个字母,还有西方的现代文明吗?这里面谁是基础、谁是本末?
音乐的基础是1234567,在此基础上演绎出许多的经典歌曲。它可以是“滚滚长江东流水” ,“东方红”,可以是“黯淡了刀光剑影”,“一剪梅”,也可以是五线谱,箫笛曲,钢琴舞等。不管他怎么千变万化,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万变不离其宗。
三、《易经》“怎么学,必须成熟之后,你的年岁够大,阅历够强,心态极正,才能从中受意那点飘然的理性。”
这是一个先结婚后恋爱,还是先恋爱后结婚的问题。
是防病,还是治病的问题。——是先锻炼身体,还是生病之后打针吃药的问题。
是上医医未病,下医治已病的问题。
是战前训练,战后凯旋;还是亡国之后反抗压迫的问题。
是出事前培训,还是出事后的教训问题。
是事前防火,还是事后灭火的问题。
请问知识是干什么的?我们是否要从刀耕火种一步一步走过来,从人类文明的起点重新发明语言文字,重新交一笔经验和教训费……
这样,祖先的血汗和生命都是白流了,人类社会永远不能前进,总是在原地踏步,人类文明永远不会产生。
为什么我们不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吗?
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少付出一些代价?为什么我们要去犯同一个错误、交同一笔学费?是不是要等到闯了南墙之后才回头?
怎么学的问题?与年岁够大没有关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听说过:
1. 读有字之书——学习已有的知识,学习别人的思想和方法,学习别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已有的知识,有一点难度,我们读不懂就不学了,甚至认为它是疯子不着边际的话。可以吗?科学的标准有三个条件:以怀疑为精神;以逻辑为工具;以事实为依据。
在知识面前,要谦虚,不懂就是不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不懂的,别人也会不懂吗?我们不懂的东西有很多,没有谁是全能的上帝——只有专家,没有上帝。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先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早作准备呢?
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岗前培训,军事训练、军事演习,实习等等。
为什么我们要进行灾害学的学习?
这些都是在我们面对问题时,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胸有成竹;只有早有准备,我们才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才能心不慌、手脚不乱。
2.读无字之书——开拓新的领域。多问几个为什么?爱因斯坦就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会调动我们的积极性,激发我们解决问题的行动。
首先,我们感谢您对《周易》的关心,不知道您还能想起我国的传世国玺“和氏璧”的故事吗?
一是和氏先生的遭遇,他没有吸取第一次献宝失败的教训——把宝石打开,多次遭受了身体上的摧残。
二是宝石专家只会鉴定宝石,不知道发现宝石,不了解宝石的成因。这是宝石专家们的悲哀。
三是门外汉楚王让宝石专家把玉石打开——稀世珍宝真相大白。
学习《易经》也一样。我们要像楚王一样,让宝石专家把玉石打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都说《易经》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珍宝,为什么是珍宝?它的依据是什么?这个结论是怎样得来的?哪些是我们需要传承的精华、哪些是我们需要抛弃的糟粕?……
附:
一、您的话前后矛盾。
例如:
1.您首先认为:“易经要是进入学校,学校就成了精神病疯人院,社会成了大屎坑,所有的责任者成了大傻子,易经是一切事理根本之上的梢,”即《易经》弊大于利。
2.接着您又认为我们更要学《易经》:“易经性质是大自然的气味,易经是人类文化差知学问顶首,易经的,皇极---两仪---太极---无极,是通向正法的,但是世间的圣贤之著和科学知识,才是付合广大众生通向正法定性,差知学问如周易,推背图,奇门遁甲,等等可以学,而易经又是差知学问顶首我们更要学,怎么学,必须成熟之后,你的年岁够大,阅历够强,心态极正,才能从中受意那点飘然的理性,但是它不是根本,所以它不适合大学生去看,因为大学生所认知的正法学识以足够与圣贤之著接轨,反之这类认知会勾起欲妄痴想,大学生都不要看,中小学生更不能看了,岁数到五十来岁,有一定阅历经历学学易经也是很好的,”
所以您的话前后矛盾。
二、概念不清。
例如:
1.什么叫做“成熟”?
您所认为的成熟包括思想成熟、生理成熟、条件成熟等:岁数到五十来岁,有一定阅历经历等;或者说十全十美的大圣人。“易经又是差知学问顶首我们更要学,怎么学,必须成熟之后,你的年岁够大,阅历够强,心态极正,才能从中受意那点飘然的理性,但是它不是根本,所以它不适合大学生去看,因为大学生所认知的正法学识以足够与圣贤之著接轨,反之这类认知会勾起欲妄痴想,大学生都不要看,中小学生更不能看了,岁数到五十来岁,有一定阅历经历学学易经也是很好的,”
我们不以法律上的18岁作为成熟的标志,大学生无论从思想、生理和条件上都是成熟的人了。
我们不妨看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守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恢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恢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歙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为什么老年人把希望寄托给少年?而不是寄托给五十来岁的中年人,因为他们正肩负着祖国和家庭的重任,要为祖国和家庭的未来创造物质条件,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为什么国家把希望寄托给大学生?而不是寄托给中小学生。
少年和大学生都是祖国和家庭的花朵,将来要肩负建立家庭和国家的重任。如果大学生大多是长不大的啃老族——不工作、不学习、无所事事、必须依靠父母亲人为生的青年人(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ning,即 NEET),那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了。
有关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科学家的成长史,大部分的成就都是在60岁以前取得的,而在18-50岁之间却占了80%的份额。
例如:
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生于不伦瑞克,卒于哥廷根,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高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数学家,并有数学王子的美誉。
1792年,15岁德高斯进入Braunschweig学院。在那里,高斯开始对高等数学作研究。独立发现了二项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数论上的“二次互反律、质数分布定理(prime numer theorem)、及算术几何平均。(arithmetic-geometric mean)”(Law of Quadratic Reciprocity)
1628年,笛卡尔写出《指导哲理之原则》;
1637年,笛卡儿用法文写成三篇论文《折光学》、《气象学》和《几何学》,并为此写了一篇序言《科学中正确运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哲学史上简称为《方法论》,6月8日在莱顿匿名出版。
1641年出版了《形而上学的沉思》;
1644年又出版了《哲学原理》等重要著作。
……
他们的成就都是在青少年时期(时间最富裕、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负担最少的时期)取得的。
2.什么叫做“有一定阅历经历”?
大学生、中小学生、五十岁以下的人就是没有一定阅历经历的人?他不是社会人,是在真空中长大的?
不可能。
三、我想向您请教:
什么叫“差知学问顶首” 、“正法定性”?这些词是您的发明创造,可能只有您和极少数人知道。您想让我们大家都知道,您就要解释一下。您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