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是如何写作的?
xx:
你好。
我为你的美丽而感动,也为你美丽的故事而感动,因为,爱美是人类共同的天性,不会因种族、肤色、年龄等因素而改变,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人都爱看某幅油画或文学作品的原因。
但,美又是主观的。
主观的美是一种纯私密化的情感审美活动,现在能讲清这个问题的人大概还没有生出来。或许,人类唯一能讲清的只是:人们之所以能够共同欣赏某幅画作或文学作品的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念深处泛起人类的神性,超越了审美价值观,从而达到了“统一认识”的作用。你可能不相信,我是一个最讨厌“统一这统一那”的人,但我还是用了“统一”二个字,因为,除此之外我真的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比这更准确的字眼。记得十几年前史铁生说过,形式即内容。按我个人的理解,形式的美就是内容,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也有“蒙太奇”镜头,即,结构语言,也就是形式语言。别人的作品做没有做到我不知道,史铁生、马原、格非等人的作品我以为做到了,虽然马原、格非做得还不够好,也就是说,他们在边建构边消解结构的过程中,缺少了点重构哲学景观的能力,如果不是外部文学环境太过恶劣,如果他们假以时日,我以为,在中国,他们是最有可能步史铁生之后做到重构哲学景观的人。
也是十几年前,我谈了这样两个观点:
写作是直觉的旅行,是把感觉、印象的碎片串到一块的过程。
写作的过程是作者精神裂变过程中的具象化过程。一个作者可能写了千万个人,但那千万个人中都有作者的影子。
同时我还说:
感知外物时外物是主体或多或少的呈现。人类共同追求的良善,对于作者来说就是作者永恒的心灵之神,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类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对良善的判断,其结果也可能导致完全对立的结果,而只有人类中的神性,在脱离了利益的诱惑后,才能超越文化与价值观,搭起人类心灵共振的桥梁。一个人知道写什么还没有完全学会写作,而只有学会不写什么,才算学会了写作。写作方法不在文学作品之中,而在生活、山水之中。生活的内在轨迹是写作的最好技巧,而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山水是学会应用结构语言最好的老师。
文学作品最为关键的是:
没有精神的独立观照,没有自审和批判,就没有文学。有好多人,中国具有先锋意识的批评家和外国研究中国文学的人,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面对阳萎的中国文学,似乎我们应该思考:
如何走出“感官”的狂欢?
作者是不是应该完全拥有独立自由精神?
日本的性爱片和性爱作品,为什么不给人感官的冲动,而是给人一种灵魂的悸疼和不尽的痛苦?
如此等等,等你们共同寻找答案。
顺致近安
田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