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联结——后现代管理的基本路径


 

 
模式语言管理是后现代管理丛林中的一支,为了企业增强在动态不确定环境中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我们大胆地对现代管理理论进行解构,重建。在实践过程中,居然发现:解构与联结,也许对后现代管理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写此文与业界分享。
模式语言管理遵循这样的基本路径:
◎基于活动:企业目标由一系列活动实现,一个活动是一个价值转化环节(增值环节),从空间的角度,活动之间形成价值链、价值网;从时间的角度,价值网犹如神经系统一样变化无常,价值网具有动态不确定性,是一个复杂性系统,其中各变量之间呈非线性关系。
◎将活动解构为能力单元:活动是企业最基本的单元,但我们无法直接管理活动。现代管理将活动解构为人、财、物、时间、空间、流程、标准、制度等要素,将这些要素组合为生产单元(部门),形成稳定的企业组织结构。当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时候,这样的结构有利于高效地生产质量稳定的产品。而当市场环境动态不确定性增强的时候,这样的结构不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关心自己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新的能力需要新的结构和新的理论系统。
企业要获得活力,首先要对“固定”的要素进行拆分:将原生产单元(部门)的组成要素进行拆分,让它们处于游离状态,拆分以后发现相对不变的部分只剩下“生产能力”,但我们将管理重点放在“能力”时,原来的要素变成支持“能力”的次要因素,原来相对稳定的要素,现在游离于“能力”周围,变得灵活。能力单元≠生产单元(部门),它们之间有重叠的时候,但由于划分标准的改变,组织结构相应改变。
◎能力单元之间的“分”“合”关系:当我们将“人、财、物、时间、空间、标准、制度”等“松绑”,处于“游离”状态以后,企业基本单元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变革。在传统的企业结构中,生产单元之间的关系用流程的方式固定下来。相对固定的流程只对它口径一致的信息快速反应,而排斥任何稍有变异的信息,不利于组织的快速应变。如果让能力单元处于“自由”状态,根据订单驱动能力单元,临时调用到一起组成一个临时流程,形成一次解决方案,则组织的应变能力大大提高。能力单元之间的联结,完全靠市场规律决定其“开”、“关”状态,这样,组织就具备了神经网络一样的应变能力。
◎活动路径的系统记录:如此彻底“松绑”的组织非常灵活,但人们转而担忧它的效率。如果每一次解决方案都需要临时联结能力单元成为流程,无疑将增加系统的协调压力。我们在开始也有这样的顾虑,但因为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当我们认为企业的“活力”比“可控性”更为重要的时候,索性放手一搏。实践出真知,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个担忧是可以化解的。首先订单的性质总是“大同小异”。其次,订单的要求也是可拆分的,拆分后将其共性部分与个性部分分开。第三,企业组织变革前的主流程,产生的联结经验,仍然是能力单元之间联结的主要路径。第四,系统将自动记录每一次活动路径,记录每一个能力单元每一次联结产生的信用度(关于质量和效率方面的表现),最佳的路径渐渐稳定下来,形成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大大提高了反应速度。
◎路径依赖(形成模式):一个长期依赖的路径,提炼为一个模式。模式和模式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企业的经验系统。自此,企业管理的对象从“有”转向“无”,对能力、模式的管理,就是对“无”的管理。这是迎合后现代社会“动态不确定”特征的哥白尼式管理转型。
◎路径进化(模式更新):长期依赖的路径会重新变得僵化,但由于能力单元之间的联结标准是市场规则,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会自选择新的联结,形成新的路径,模式处于自动更新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