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城县志》等相关书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宣城文化历史悠久,缘起于旧石器时代,从市郊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山文化遗址,我们可以看到,早在80万年前,这里的劳动人民就在此生生不息。陈山文化应该是宣城文化的萌芽。发展于郡置宣城郡。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区)。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那时,江南地广人稀,丹阳郡管辖今天江苏南京以西南远至浙江于潜县一带,并包含今黄山市、池州市的地域。泱泱大郡,为文化发展创造了一个“一览众山小”的大气候。扬名于谢朓、李白。宣城,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而宣城文化几乎湮灭于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时,这里是太平军与湘军的主战场,据史料凿凿记载,十年的战争,使宣城县人口从100万锐减了80多万。无休止的战争加之战争带来的瘟疫,使这个江南大郡的经济遭到灭顶之灾,文化几乎湮没。清末,湖北、河南大规模移民,方才使这块江南富庶之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抗日战争时期因日寇的侵犯,宣城文化几乎被摧残殆尽,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很难看到古建筑(仅有的古建筑保留在深山老林之中),为什么很难看到梅涛、梅清的绘画作品,为什么我们说宣城文化底蕴深厚、而常常挖掘不到多少实物的所在。
宣城文化恢复于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以皖南花鼓戏为代表的宣城戏剧文化,奇葩独放;以文房四宝为代表的宣城书画文化绚丽多彩,宣城的人文景观也得到极大的开发与利用,这是我们稍稍能够聊以慰籍的。宣城人文胜迹遍布,有着较为深厚文化底蕴,但战乱的侵扰严重破坏了宣城文化,对宣城文化的发扬光大显得成为重要,毕竟宣城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对照史料及县志总结如下:
一、以敬亭山为标志的宣城诗歌文化。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宣州城北5公里的水阳江畔。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自南齐谢朓以采,先后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以敬亭山为代表的宣城诗歌文化光芒四射,敬亭山无疑对宣城文化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二、以宣纸宣笔为代表的宣城书画文化。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宣笔更是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秦王朝。据记载,公元前二二三年,泰将蒙恬南伐楚国,路过中山(即现在宣城、泾县一带),得 到毛纯质佳的兔毫,遂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后人因称豪恬为笔工之祖师,那么,这种以中山之毫所制的亲笔,应该说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了。 宣笔在宋代,一支竟价值千金,京城文人雅士无不为拥有一支宣笔而自豪,这在梅尧臣与欧阳修、黄庭坚、苏轼的诗赋对唱中有着生动的记载。遗憾的是,南宋时期,宣城作为岳飞与金兀术的主战场,笔工无以生存,渐流于临安(南宋京城,今杭州)附近的湖州一带,宣笔遂被湖笔取而代之。改革开放后,宣笔重生,名扬天下。作为徽文化代表之一的徽墨,亦在唐代名噪海内。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宣纸、徽墨获得金奖,使宣纸、徽墨殊荣无限。改革开放以来,宣城书画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得到极大的重视。
三、以广教寺、小九华等为代表的宣城佛教文化。 宣城广教寺双塔位于敬亭山下,俗称双塔寺。建于北宋绍兴三年(1096年),是一对比肩而立的方形古塔,也即驰名全国的宋代双塔。双塔是唐代遗风的宋代砖塔,反映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和风格。塔高约20多米,各有七层,平面皆四方形,中间设有塔心柱,外观为仿木结构式。整个塔身大部用佛像砌成,每层每面用圆柱砖条分成三间,中间是圆拱门,有阑额,转角圆形,角柱有“巷杀”、“侧角”,檐为华拱出跳。墙面饰有宝相花,呈现着佛教特有的庄严静穆的气氛。塔内面积较小,原有楼板,可援梯而上。双塔对峙,直线距离26.90米。东塔稍大,每边2.65米,西塔每边2.35米。因建造年代久远,双塔顶已毁,残存七层。为保存古建筑和我国佛教文化,广教寺双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小九华位于绩溪县 荆州乡东北部。山水幽奇,传“九华山地藏王曾在此苦修,故名”。小九华山势突兀,涧壑深邃,似游龙数条逶迤奔聚。
四、以谢朓、查济、江村等为代表的宣城古建筑文化。谢朓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谢脁传存的诗作有四分之一写于宣城,故其诗集名曰《谢宣城集》。他的诗被认为有“继汉开唐之功。”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沈约称谢诗为“三百年来无此作也”,诗仙李白竟然“一生低首谢宣城”,诗圣杜甫自称“诗接谢宣城”。宣城的青山秀水亦由于谢月兆吟咏而扬名于世。从此,历代名士贤达,慕名接踵而至。他们咏赋怀贤,游览湖光山色,留下了不少有名诗篇,宣城成了人文荟萃之地,故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称誉。泾县查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旌德江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村、茂林、翟村、黄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旺村、旌德文庙以及属于徽文化的绩溪龙川(胡氏宗祠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湖里、仁里、上庄等。这些古建筑,大多为祠堂、府第、书院、庙宇和民居,清一色的徽派外形,雄阔壮观,气宇轩昂,储存了大量的哲学、美学、宗教、民俗文化信息,是一部内容丰富、意境深远的巨著,其审美价值,艺术魅力令今人叹为观止。
五、以扬子鳄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宣城自然资源文化。扬子鳄是地球在2.1亿年前无休止的大陆架碰撞、火山爆发后仅存的生物,被誉为“活化石”。后逐渐蜷缩在皖南一带生存。上世纪80年代,扬子鳄在当时宣城县(今宣州区)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使得濒临绝境的扬子鳄得以繁衍。“路入宣城山便奇。”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初到宣城,便吟唱出惊人之句。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江淹、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海内外;国家森林公园宣州敬亭山、广德横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宁国板桥、绩溪清凉峰,宣州南漪湖、柏枧山,郎溪石佛山,广德太极洞、甘溪沟,宁国夏霖,泾县桃花潭,以及绩溪障山大峡谷、徽杭古道等等,都是宣城几千年来吸引无数文人雅士流连忘返的畅游之地。而今,宣城正打造白云蓝天山水园林生态式旅游城市,“中国鳄鱼湖”正在建设当中,宣城把目标定在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上。
六、以梅氏、胡氏为代表的宣城名人文化。宣州梅氏从宋代梅尧臣到梅鼎祚(明著名戏曲家)、梅清、梅庚、梅文鼎(清代著名科学家)到民国梅光迪,中国历史上这样代有杰出人才的名门望族,可谓凤毛麟角。这也给后人以极大的教益。而宣州吴氏(以吴渊、吴潜为代表)、贡氏(以贡奎、贡师泰为代表)、沈氏(以沈懋学、沈有容为代表)、施氏(以施闰章为代表),在中国文化史上可谓显赫一时。泾县茂林的吴氏,在20世纪涌现出吴作人、吴玉如、吴组湘在中国文化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隶属于徽文化的绩溪胡氏,分为两支,一是以明代胡舜陟、胡富、胡宗宪、清代胡雪岩为代表的著名历史人物,二是以胡适一支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代表人物。而谢朓、李白、范晔、汪伦等等名人都在宣城留下佳话。
七、以云岭为代表的宣城红色文化。泾县云岭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泾县的茂林是皖南事变的发生地。云岭东接泾云公路,南依青弋江,西靠黄山,北望长江,风景秀丽。新四军军长叶挺有诗赞日:“去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悬崖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7月陈毅元帅敬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名。宣州区的狸桥成为皖南事变后的重要革命根据地,粟裕、张鼎丞将军的指挥所至今犹在。陈毅元帅曾在宣州、郎溪率领新四军将士,叱咤江南。我党著名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故里就在泾县厚岸乡。章伯钧、恽代英、肖楚女在宣城师范开展了诸多的革命活动。
八、以徽菜、茶叶等为代表的宣城特色文化。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它起源于绩溪,可谓宣城饮食文化;宣城虽然没有名茶跻身全国十大名茶之列,但历史上贡茶不少,最著名的是宣州的敬亭绿雪、郎溪的瑞草魁、宁国的黄花云尖、泾县的涌溪火青、爱民条茶,可谓宣城茶文化;宣酒名扬天下,宣城酒文化也纷彩致极。
宣城文化的内涵丰富,皖南花鼓戏为代表的戏曲文化就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宣城的方言特色也有着非常浓郁的文化特色,文章不能尽述,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宣城文化内涵综述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