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与力拓结盟,有危有机】


  跨国矿业公司力拓集团(RioTinto)的董事长斯金纳(PaulSkinner)和CEO艾博年(TomAlbanese)两人的处境,就好像不久前陷入财政困境的苏格兰皇家银行两位高层麦基洛普和古德温一样。斯金纳和艾博年同样在经济周期的高峰,以不必要的高价进行交易,结果连累集团耻辱性地要接受外界救亡。不过,和苏格兰皇家银行不同,力拓集团没有得到政府出手相救,而是由北京来打救。

  总部分别设在澳洲和英国的力拓集团,昨天宣布与中国铝业(2600)建立战略性联盟,内容和条款没有外界原先设想的那么恶劣。

  力拓以BBB评级(比垃圾债券高两级)获得债务融资,金额和利率都是该集团可以接受的,与它争取循常规途径取得贷款的条件相若。中铝向力拓集团买入的资产,估值也比大多数分析家所估计的更加理想。不过,这宗交易仍然是错误的。金融市场现正爆发现金资本危机,从来就不是企业作出重大及改变命运的决定的好时机。中铝在这宗交易中所付出的溢价,反映中国下定决心,要取得战略上的优势和好处:抑制一向由跨国企业所掌控的商品定价权。中铝是国内铝业的龙头大哥,2007年在中国生产的氧化铝和铝制品,该公司便占了40%。外界一直认为,若要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协助优质资产持有人摆脱困境,中铝是不二之选。

  像力拓集团这样取得亏损的企业,拥有90亿美元资本基础,若向银行借钱,通常不会获得超过200亿美元。力拓集团在这场金融风暴中人仰马翻,现在获得中铝加入,其实也只是一场大试验。这是中资企业获政府默许在境外进行的最大宗的投资。中铝主席肖亚庆是开发银行行长陈元的好朋友,而陈元也乐意伸出援手为交易提供融资。交易中,力拓已挽回一点面子。集团还要多等候数个月,待监管部门通过后才可落实这宗交易。其它竞争对手拥有充裕时间作出其它行动,或者向力拓提出更优厚的条件。

  亚洲央行近日延续大幅减息的行动。过去5个月,澳洲利率已大幅下跌375基点;中国息口亦下跌189基点;南韩央行昨天也宣布,进一步减息半厘,令减息幅度扩大至325基点。减息风潮吹遍全球,但宽松货币政策对缓解信贷市场的作用却微乎其微,亚洲的情况也一样。减息行动的作用一般要待12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发挥作用,近日亚洲央行的减息行动效用未彰,不足为奇。因此,现阶段出现的疑似信贷刺激作用,例如中国及印度贷款活动有所改善,相信只是稍瞬即逝的现象,仅反映积累已久的需求得到宣泄,而非投资转趋活跃的迹象。

  银行贷款增信贷增长缩不过,有论者提出,亚洲银行业的财务状况较英美同业为佳,削减债务资产的迫切性亦较后者少。因此,亚洲银行可望更快把便宜资金,送进企业及消费者的口袋中,为经济带来刺激。在说服银行大解悭囊,增加信贷流动性方面,亚洲各地的政府亦较西方国家更有办法。然而,亚洲跟其它地区截然不同吗?就如欧美地区一样,亚洲的贷款需求同样疲弱不振。面对经济情况恶化,企业正缩减规模,打消扩充计划;工人则担心饭碗不保,手停口停。

  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亚洲同样浸淫于泡沫热中,不论是印度股市还是上海房地产市场,同样热火朝天。如今,亚洲与世界其它地方亦一样,面对资产贬值及去杠杆化的苦况。香港及新加坡这两大亚洲金融中心,房地产价格均出现可观升浪,但贷款市场如今却出现负增长。亚洲区发债量正在下跌,这可能反映信贷净增长正在萎缩,即使银行贷款上升亦无济于事。

  亚洲区面对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央行为应对经济情况急速逆转,被迫更弦易辙,造成货币政策时紧时松的局面。直至去年中,亚洲各地的央行仍然奋力加息,应付节节上升的通胀问题,如今经济增长急速放缓,则唯有大手减息。货币政策急速逆转的后患是滞后影响,意味着央行先前收紧信贷的行动仍然继续发挥作用,对经济活动带来打击,这才是亚洲央行面对的真正烦恼。

  不熟悉瑞士银行业的人士会认为,面对信贷危机愈演愈烈,瑞士两大银行瑞银及瑞信已经退回老家,收起拓展海外业务的野心。两行最近均宣布缩减旗下投资银行业务,转而着力发展财富管理生意。在针对国内市场方面,瑞信强化了瑞士银行部门,瑞信亦重申,仍将发展本地银行业务。

  两行最近不约而同聚焦国内市场及财富管理业务,不禁令人怀疑,这是否瑞士监管官方无形之手暗地里发功的结果?监管部门一向重视保障国内财富管理业,多于个别银行的发展前途。他们为了国家利益,是否不惜阉掉两大投资银行的壮志雄风?毕竟,瑞信去年12月取得82亿瑞士法郎的重大亏损,都是监管部门所害的。

  熟知内情的人士,对于上述种种揣测不敢苟同。瑞信并没放弃拓展世界的野心,其大部份收入预计仍将来自全球业务。与不少大型银行在信贷危机中摇摇欲坠比较,这家瑞士第2大银行涉及的次按资产风险相对较少,因此并没有面对缩减规模的压力,这就是瑞信的情况比同胞对手瑞银较乐观的原因。

  有人问,瑞信去年最后一季的亏蚀,不比其它深受金融海啸打击的银行轻微。然而,当其它金融机构正为筹集资金费煞思量之际,瑞信迅即获中东投资者注资100亿瑞士法郎,同时继续进取地为不良资产拨备。

  纵使瑞信在交易业务上碰得一鼻子灰,但其一级资本比率仍相当健康,达13.3%。稳健的财务根基加上大手减低业务风险状况,令信贷危机对瑞信形象的破坏不致太厉害。这正解释了为何投资者继续投瑞信信心一票,为其财富管理部门带来20亿美元的净进账。相比之下,瑞银的相关部门却流失了大量资金。

  瑞信的策略其实相当矛盾。一方面,瑞信凭借稳健沉实的形象,搏得私人银行客户的垂青。另一方面,管理层又告诉股东,纵使银行减少冒险,削掉资产,但仍然可赚取高回报。面对不利环境,瑞信将股东权益报酬率目标由20%调低至18%,但仍然是高标准。瑞信似乎想鱼与熊掌,两者得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