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国标准与中国房地产联系起来,并非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至今,纠纷不断,是央视每年“3.15”系列节目的“必点之菜”,也是电视维权节目里历久常新的话题。由于缺乏标准导致的非议甚至法律争端层出不穷,房地产市场迫切需要一套足以规范行业的标准化的操作系统,或许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需要点德国标准。
德国标准,由工业渗透至地产
谁会曾想到,每平方米均价万元的房子拿到手之后,竟然会是铁皮搭成的楼梯,塑胶铺成的地板,甚至渗水的天花板?业主满心欢喜的收楼,却惊见豪宅变“陋宅”。开发商口头承诺赠送的1000元/米的装修也因为无书面凭证而难以追究。
这是发生在广州房地产市场的一幕。由于缺乏规范标准以及法律条文,房地产产品的开发一切由开发商说了算,即使货不对版,购房者往往也只能忍气吞声,否则就是遥遥不知止境的法律官司。
将运用于工业产品的德国标准引入房地产行业,使行业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更为具体化,使购房者有据可依,无疑将有助于降低房产购买双方的纠纷。
深受“德国标准化”影响的实业家兼房地产开发商陈应标,一直是房地产德国标准化的倡导者。在他眼里,地产产品和工业产品的本质是一样的,能成功应用于工业产品的生产标准,当然也能用于地产产品。
德国标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包括买卖双方就产品的尺寸、外形、技术要求、检验批量、交货等等的要求。这无疑也能运用于房地产的项目操作中。国内一些大的房地产项目如保利花园、碧桂园、万科城等虽未在项目中明确引入德国标准这个概念,但是从他们的操作过程中已经可以看到德国标准的精神所在。
广州星河湾的一位业主曾这样评价北京星河湾:“虽然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城市,可是在其中的居住环境及条件却是如此的相似。”标准化的生产让人感觉不到品质以及空间的差异感。
标准,不能仅仅靠政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来形容中国的豪宅楼盘发展并不过分。
短短几年,房地产市场上所谓的豪宅高唱主旋律,广告词更是说得天花乱坠,目的不外乎一个,就是竭尽所能地把房价往高抬。
反正政府对房价制定没有标准,对豪宅的界定也没有标准,只要将户型稍微做大一点,配点花草公园喷泉山景湖景江景,一套豪宅就此诞生。然后在市场上看到的就是那些让“伪豪宅”发展商赚得偷笑的高房价。
通过不断调整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抑制房价的决心不容置疑,然而效果却总是不尽人意。于是有人提出,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也应通过市场和行业准则去规范房价,而借鉴的标准之一,就是德国的房价制定标准。
在德国,政府不制定房价,开发商也无权干预,市场上的房地产价格水平取决于独立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的评估。于是就避免了政府过多的限价使市场缺乏竞争;或房地产商盲目抬价,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有可能埋下房地产泡沫经济的隐患。
然而,不同的国情,以及不同的文化注定我们无法照搬德国的做法。如此严谨的德国也无法百分百的保证这些评估机构的独立性,更何况注重人情世故的中国呢?
既然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无法单靠某一方制定这样的标准,我们何妨不尝试将政府宏观调控和行业规范结合起来,双管齐下解决这一问题呢?
标准化进行时
俗话说,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房地产这个行业再怎么特殊,也万变不离其综。
然而,对于房地产行业能否进行标准化生产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无论拒绝或否定房地产标准化的人再如何坚持,事实仍摆在眼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项目在沿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产品标准化、物业管理标准化、经营标准化……标准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每个企业所走的路是不一样的,唯一相同的是:标准化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