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泉原创)
魂归沂蒙情无限
——怀念原国家计委副主任王光伟
从沂蒙山区走出去的老干部,原国家计委副主任王光伟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4年了。他去世的第二年清明节,在各级组织和部门的关心帮助下。王光伟的家人将其骨灰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移到沂水跋山烈士陵园安放。实现了这位革命老人魂归沂蒙,重回故乡的生前遗愿,在又一个清明节到来的日子里,不由得引起我们对这位革命老人的深切怀念。
王光伟(原名王赞堂)同志1914年12月11日出生沂水县斜午村。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初任中央沂水南区区委书记,先后在沂水、沂南、临沂、莒县等地开展农民运动,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党组织。1932年至1933年期,王光伟多次到莒县活动,发展了孔福亭、辛明(后任日照县县长)等30多名党员,先后建立了中共莒西、城关、莒县中学、西辛庄等四个党支部。1933年夏,中共沂水县委为进一步加强莒县党的建设,派王光伟到莒县主持召开各党支部书记会议,研究组建中共莒县县委筹备工作。他还曾参加日照和沂水等地的武装暴动,与敌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来,沂水党组织由于山东临时省委组织部一个主要负责人叛变而遭受破坏,因而建立中共莒县县委的筹备工作暂时中断。王光伟同志和战友们上山打游击,而后遵照县委的指示,撤离家乡。在白色恐怖下,他冒着生命的危险,辗转于河北,河南等地在党的地下工作战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2月,王光伟同志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四期学习,毕业后留任抗大马列主义教研主任,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处处长,抗战胜利后,王光伟被派往东北参加土改剿匪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东北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等职,为恢复东北经济、抗灾救险、动员和调动抗美援朝物资做了大量工作。他特别重视农村的经济发展,深入调查研究,于1951年发表著名的“金时龙生产合作社的调查报告”对农业互助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1952年10月,王光伟同志奉调北京参加国家计划委员会筹备工作,他历任国家计委办公厅主任、秘书长、副主任兼任国家计委机关党委书记、国务院农林办公室主任等职。他参与了我国前三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许多重大经济问题的决策。他主张计划的长远性、全局性,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力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他高效务实,以身作则。廉洁勤政。
王光伟是党的“八大”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遭受“四人帮”打击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8年奉调到黑龙江省担任常务副省长。1983年里离休后,又回到北京担任国家计委第一咨询小组组长。在他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待工作认真,对于群众亲切热情,凡接触过他的人,都对他的宽厚伟人和古道热肠留下深刻的印象。王光伟同志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曾受到中央的通报表扬。
笔者与王光伟同志接触过多次,他那平易近人的形象至今还浮现在眼前。1988年”五一“节前的一天,我曾因公务来到王老家中。王光伟一听说家乡来人了,十分热情,问这问哪,对沂蒙山区的发展和建设极为关心。他亲自给时任煤炭部长的于洪恩打电话,争取沂蒙老区向煤炭系统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
王光伟同志不仅是一位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书法家,他对书法和绘画十分爱好,对沂蒙山区的文化事业非常关心。他在1987年12月22日写给莒县宋式云、张静波两位画家的信中说:“接到书画非常高兴,书法苍劲有力,牡丹耀然欲出,实为大家之作,我当珍藏。”王老曾分别书赠给笔者和乔延春同志一幅对联。
王光伟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十多年了,但他坚定、正直、善良、清廉自律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爱戴。今天,根据他的遗愿,魂归沂蒙,重新回到了他自己的家乡,了却了他生前对家乡人民的无比眷恋之情。我们家乡的人们也将永远记住王光伟这位革命老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