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在2009年2月10日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总结2008年到2009年我国北方冬麦区干旱的主要特点是:
1、受旱面积大。全国作物受旱加上三北地区干封地面积总数达2.76亿亩,比常年多0.87亿亩,偏多46%。
2、受旱区域集中。目前全国一共有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但是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96%,非常集中。
3、受旱程度重。作物受旱中,黄苗、死苗的重旱面积达3981万亩,占到受旱面积的29%,这是多年少见的。
2008年,年初遭遇冰雪灾害;5、12千年一遇汶川8级大地震,岁末又遇上干旱。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1、自然灾害与人类自身发展不无关系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对自然界的变化不断适应的过程。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至少是地球表层的生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原生的自然环境了,而是愈来愈深地融人了人类活动的因素。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的区域,因为当时人类的无知与气候变化,造成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下游只有泛滥之害,而无灌溉之利。
我们要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灾害等生态系统的角度,对中国当今现代化进程,进一步认识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性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在灾难性事件中归纳总结,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来整理和比较人类历史上的救灾经验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现代化过程中以自然灾害和环境危机为主要标志的人类生态系统变迁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从而为最终寻求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提供历史的借鉴。
2、中国自然地理规律与人口增长状况
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瑗珲—腾冲线。
1935年,在中国的自然地图上,出现了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瑗珲—腾冲线。这条线是当时著名的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在创制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的同时考定的。它是一条在地图上看得见,但在当地考察时却找不到的线,但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与地理发展的分水岭。
首先,它是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瑗珲(今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界,约有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42.9%的东南部地区,约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57.1%的西北部地区。
其次,它是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它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两边地理、气候迥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居住的区域,仍然是黄河中下游,山东和河南省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两个省份。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水量大于黄河,但人口居住的密度小于黄河流域。
公元前2205年 (夏禹时期)约1355万人,公元前220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约2000万人。而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人口长期在6000万以下徘徊,直到雍正年间才突破一亿人口,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29700万。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54167万,2007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若把中国设想为一个家庭,一千万人口算一个人的话,在4200多年前,这个家只有“一个半人”,乾隆六十年增长到不足“30人”,1949年是“54人”,2007年达到“132个人”。前4000年都在6个到30个人生活,后200年间中,前155年,也不过50多人,可近60年,一下子增加到130多人生活。供这个家庭生活需要的土地和资源量的增加,可想而知。加上,工业现代化的实施,人均消耗的资源量成倍增长,对地球表面的破坏,地球深度资源的挖掘,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3、在灾害中学会尊重自然
自然规律本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人类运用自然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还要受人的社会实践状况与水平的制约,并同社会规律发生一定的联系。自然,包括地球表面的大自然,还包括人类自己的活动。即“天人合一”。
人类,每每遇到自然灾害,首先想到的是“抗灾”,抗灾是“逆自然”行为。其实,人类只能“减灾”,即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自然灾害抗拒不了,我们只能顺应自然。在人类还不能改变地球的气候与状态的时候,人类只能按自然的意志,尊重灾害,接受灾害的调遣,改变、改善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人类,从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向工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知识增加与技术发明,生产与消费的无限增长成为可能,人类贪欲本性得到极大地解放,其破坏与索取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不顾和违背大自然规律,满足人类自身消费需要,最终,必然消灭自己。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小康社会建设,再也不能仿效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探索建立中国自己的文明发展模式,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生活有节制、大自然有能力承载的科学发展。
这里,仅就北方冬麦区干旱这一灾害,对“水”的利用,“人”的协调,提出 “新的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科学发展”的几点看法。
①实行城乡一体的计划生育政策。只对西藏和新疆两地少数民族居民,和个别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以及城市高学历、高技术人群,允许生育二胎,其他地区任何居民,只允许生育一胎政策。计划生育实行城乡一体政策。
②对降水量低的地区,实行人口总量控制。按国土降水量划分不同区域,通过科学计算,参照国际标准,限制土地平均承载人口量,超过人口数,有计划和自然迁出。集中入城与稀释居住并举。
③根据自然条件,实行食草动物养殖限制。对降水量低,植皮被破坏严重的地区、植被恢复困难地区、承载不了一定量食草动物的地区,实行食草动物养殖限制。
④根据人口、农业用水量,限制非农用水产业的发展。对国土降水量低的地区,首先保证人和农业用需要,没有富余自然水的地区,严格禁止发展非农用水产业。
⑤提高缺水地区水价。对缺水地区居民和非农产业用水,逐步提高用水价格,提高到海水淡化的成本价格为止。
⑥加强节水教育与研究。一方面,全民树立节约用水意识,编写“儿歌”与“三字经”式的教育材料,广泛宣传,政府带头节约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加大对用水科学的研究,如滴灌农业技术、节约用水设备、固定土壤含水物质、减少天然蒸发量技术等等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
⑦整治与改善国土植被现状。我国土地面积大,但可供大量人群生活的土地面积并不大,而且,从历史上看,这个面积在逐步缩小。整治与改善植被,提高国土育人能力刻不容缓。一方面,我们要对可供人类生存、因各种原因被荒废的土地,加大整治投入与力度。另一方面,建立国家绿化部队,对我国现有可能开发的沙漠边缘地带、石漠地区、荒漠地区,在科学治理的前提下,尽可能绿化,步步为“营”,定居一定人口,形成绿化(生产)与生活并举的特殊居民。
⑧顺应自然与改善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国家“小康社会建设”与城市化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划定可发展、保持现状、限制发展的区域,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划,必须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成其是水资源相协调。目前的“南水北调工程”,虽然是“逆自然”行为,但也只能解决一时之急,不能支撑现有生产、生活方式下的长期发展。
⑨开发南京到宜昌段的长江中下游流域。黑河至腾冲线以西,限制发展大城市;黑河至腾冲线以东,秦岭淮河零度等温线以北(除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外),由于水资源短缺,保持现有城市规模,只从内涵发展、软件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上做文章。城市规模发展放在黑河至腾冲线以东,秦岭淮河零度等温线以南,以及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其中,长江流域中下游的南京到宜段,是我国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人口集居密度相对较小,降雨量和水量相对较多,具备新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自然而然条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居地,开发重点区域。
⑩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和改善社会政策。
一是把党和“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制定社会发展的总方针,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法律、章程与制度等,进行清理、修改、转换、废除。
二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具体规划设计,贯彻到“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
三是重点制定“人本和国本”生产指导意见,废除GDP统计数据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依据的考核指标意义,设计出“以人为本”的“统计指标系统”。
四是改革政体结构,简化行政层次,建立社会人口、社会保障、就业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实行城乡一体有差别的社会福利政策。
五是在中国基层非党政单位中,实行民主协商制度,推行“罗伯特议事规则”与“公民维权的非暴力原则”两项新措施。人口户籍和社会事务,实行属地管理。
六是对“政府收入”和财政预决算制度法制化。税收、政府收费、社会分配集权化。
七是加大水利投入,包括把黄河改道,入海口改在黄海,避免流向高纬度温差带来的冰块阻塞河道。分区、分级细化各级政府的水利工程与设施责任。
八是对粮食主产区土地法人财产化;对自给自足略有余粮农产区建立承包土地流转机制,对高山与荒漠等粮食不能自给地区,实行土地私有化。
九是制定“逆向城乡二元政策”,职业农民社会福利高于城市居民社会福利待遇,农村社会政策优于城市的社会政策。让城市资源流向农村,并扶持农村民间金融服务业发展壮大,央行委托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在农村代理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监管职责,并发展政策业务。
十是限制一户居民拥有多套住房。对拥有多套住房者,实行套数比例征收国土占用税。如:多个城市多套住房、一个城市多套住房、农村与城市都有住宅区房等,第一套100%,第二套200%,有三套,第三套就按300%征收国土占用税,依此类推。既要阻止炒房者推高房价,更要阻止多占国土资源。
4、国家只是人类幸福的工具,国无远虑,必有近忧
文革时期,提出的“战天斗地”精神,在物质贫乏、生活贫困时期,起到了激发人民斗志的作用。从“天人合一”的角度看,是错误的,从科学发展的现状看,也是错误的。人类必须顺应“天的意志”,而不能“与天战”,照顾好我们地球家园,不能“与地斗”。
我们要提倡“顺天应地”,我把它称为“天道”。天道,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也不可改变的最高道德理论。人类天道的核心是人类的幸福。体悟天道,要排除自身利害关系,求索全人类的最高人性道德理论。在坚持人类中心论的同时,要修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有条件的人类中心论。
人,作为个体,有“本我”、“自我”与“超我”三种身份。“本我”是指人的自然属性,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有“五个层次的需求”(马斯洛)。“自我”是在处理我与他、与群体、与整体之间关系上的本我属性的表现。有善、恶之分、自私与公正之别、索取与奉献之差。“超我”是基于一国或全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的理性思考下的非我理论与行为。
人类之所以要建立国家,就是为了减轻,甚至消除“负物品①”的负效应,提高人类追求幸福的能力。由于任何个体的人,有的甚至国家组织,都很难消除“负物品”对“正物品②”消费效应的抵消(尤其是自然负物品),这就是现代国家组织存在的意义。
国家只是人类幸福的工具,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领导与统治。利用国家这个工具对人类社会服务与管理,才是现代国家的内涵。
我们极力追求的工业现代化,把“增长”视为发展,对物质的无限追求,取代了人的多层次需要。把人类幸福的内核,异化为物质繁荣与高消费的表象,势必走向“增长”的死胡同。我把中国现代城市形容为:吸的是废气,喝的是净化水,吃的是大棚菜,行的是堵路,住的是鸟笼……。当然,人的幸福观是多种多样的,社会进步与自由,就是要给人以追求幸福的自由,而不是反对政府的自由。如:户籍制度,就业歧视,城市限入等,就是为人追求幸福设置障碍;而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是天地不容,我们只能顺应。二者的平衡机制,就是协商,协商的形式,就是“罗伯特议事规则”与“公民维权的非暴力原则”,和谐社会也就在其中了。
近年来,科学界开始利用放射性元素有规律来测定地球上各种岩石的年龄。发现古老的岩石年龄超过40亿年,而陨石的年龄均为45-47亿年,所以地质学家们推想地球的年龄至少已有46亿年,可能还要大一些[1]。
地球上的生物虽然早在30几亿年前就已出现,但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主要是些低等的菌藻植物,它们留下的化石,说明的情况不多,而且保存这些化石的岩层,又大多经过程度不同的变质,这就使地球这段早期历史更加不易了解。只是到了距今约6亿年前[2],较高级的生物大量出现,并有大量未经变质的沉积岩层和动物化石保留下来,从而提供了许多比较可靠的材料,证明地球生物已经被毁灭过五次。
究竟人类是多少年前在地球上出现的,至今还说不出一个肯定的数字,但进入第四纪后,人类才开始发展起来,这是毫无疑问的。早在3,0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现了一种高级的哺乳动物古猿。人类的时代同地球历史上的“朝代”相比,只能说是刚刚开始。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短,人类具有现在这样强大的力量,为时更晚[3]。没有得到科学技术武装的人,在大自然面前是软弱无力的。而近代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的兴起,不过200多年。如果把地球比做千岁老人,那么人类仅仅是在不到半小时以前才获得了从知识转化来的巨大力量的现代人。与地球相比,人类是刚刚诞生与进化不久的新居民。
我们不仅要有对自然有敬畏之心,重在要为我们的后代着想,留给他们一个可生存、发展的空间。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5、12汶川8级地震,年末的干旱,让中国人亲眼目睹了自然的威力,我们不能改变自然,只能顺应自然。这种顺应,必然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在现代社会里,顺应自然规律,是国家的事,个人没有这个力量,人民只能服从、顺应国家的顺应自然的举措,且别无他途,即有条件的人类中心论。这就是本文的核心理念所在。
2009-2-12
参考文献:
[1][2][3] 碧声,地球的编年史[J],原出自《牛顿科学世界》,本处引自《飞碟探索》[J],2008年10期。
注 释:
① ② 出自作者本人的《论人民的幸福》一文,正负物品表:
人类消费的正负物品表
人类消费的物品
|
物质
物品
|
经济
物品
|
正物品
|
私人物品
|
||
公共物品
|
社区公共物品、地区公共物品、一国公共物品、人类公共物品
|
|||||
负物品
|
假冒伪劣商品、毒品、生活垃圾、生产排出的污染物
|
|||||
杀人武器
|
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兵器、核兵器、精确杀人兵器、信息化兵器
|
|||||
自然
物品
|
正物品
|
自由物品、资源性物品(矿产资源、水能、光能、风能、土地、江河湖海水面、森林等)
|
||||
负物品
|
病毒、有害细菌、对人类有害的动植物
|
|||||
自然灾害
|
地震、海啸、泥石流、干旱、洪水、台风、荒漠化、石漠化、沙漠化、高寒、酷热、高海拔
|
|||||
精神
物品
|
社会物品
|
正物品
|
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
|
|||
负物品
|
赌博、黄色作品、卖淫、贩卖儿童妇女
|
|||||
零物品(注)
|
哲学、宗教、党派政治、国家政治、国家政治体制、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史学
|
|||||
自然物品
|
正物品
|
自然风光、人体美、性交
|
||||
负物品
|
丑陋、嫉妒、自私、贪婪
|
|||||
组织
物品
|
政府组织
|
正物品
|
廉洁、高效的以人为本的服务与管理,法治与限制特权,真说实干,有效监督,公平透明,向弱势群倾斜
|
|||
负物品
|
贪污、低效的以官为本的服务与管理,恶法与特权,假说虚做,缺乏监督,暗箱操作,向强势群体妥协
|
|||||
非政府组织
|
正物品
|
价廉物美的商品、人性化的设计与服务、发达的第三部门、诚实信用、节俭高效、遵法有德、扶弱助残
|
||||
负物品
|
垄断、欺诈、贿赂、官商勾结、恶性竞争、偷骗税
|
|||||
|
|
|
|
|
|
|
注:“零物品”是相对正负物品而言,它有可能向正、负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
作者简介: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