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宋先生的大作《探讨高中文理分科对人才培养没有现实意义》,深有启发,宋先生的一些观点我是同意的,比如,人文或理化素质的低下不能简单归结为文理分科,而是有其复杂的原因。但是,宋先生的文章中颇有一些糊涂认识。故特撰此文,与宋先生商榷。
第一,宋先生将高中文理分科称之为行业不正之风颇让人新鲜。按照正常逻辑推理,若是不正之风,必然人人喊打,视之为不正常现象,例如,90年代前期,我们开始下大力气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后来这些“不正之风”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腐败。据我所知,文理分科起于80年代初,迄今已经实行了近30年,人人都习以为常,即使认为这种做法有问题,也只是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全面培养人才,而从未有人将其认为是“行业不正之风”,原因仅仅是“教育部并未下文确定”,如果事事都要以文件为准,那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哪里?举个粗俗一点的例子,假如明天农业部不下文件确定早餐食谱,宋先生是不是就不吃早饭了?
第二,我以为,宋先生最大的问题,在于将社会实践和学校教育截然对立,似乎学校教育只教授死的知识,而只有社会实践才能培养实用技能。我不知道宋先生得出如此截然的两分法根据何在,但是,宋先生的这种分法明显存在问题。
我不否认,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永远存在这某种意义上的脱节,越是基础教育越是如此,因为基础教育学习的还是人类早期积累知识,已经基本定型,不可能再有大的改变,但这并不能说明,社会实践就可以完全代替学校教育,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的。宋先生说“书本知识是走上社会后可以弥补的”,但宋先生也许忘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的教训,发现的不足,往往是要用金钱、时间,以至于生命作为代价去获得的,谁有这个勇气去一次次的付出这种代价?前人有的经验你不通过书本去获取,非要在社会上撞得头破血流你才回去翻书,那还要前人积累的知识干什么?
我也不否认,确实有人自学能力比较强,能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东西;确实有人不太适合学校教育;确实有人文化不高,能力很强但宋先生敢说这是普遍现象么?这种在很大程度上不可复制的案例对广大的社会群体根本就不适用。别的都不说,请问宋先生,您自己受过学校的系统教育么?您觉得在学校里您除了书本知识其他的都没学到么?
年少轻狂,才疏学浅,难免有思虑不周之处,还请宋先生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