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干部年度目标考核“斗硬”谨慎叫好


    “公路建设年度目标没完成,排名倒数第一、二位的永新、丁山镇分管领导‘下课’。”昨日,綦江召开全县干部大会,现场公布并直播了全县20个街镇、72个县级部门的年终考核排名,并对部分年度工作目标没有完成的部门斗了硬:责成排名最后两位的分管领导引咎辞职。(2009年2月10日人民网转自《重庆晚报》) 

    言出必行,有诺必践,是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对部门单位和领导干部进行目标管理、年度考核,是提高工作绩效、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必要措施。应该说,每年初,各地各部门,总会召开目标考核兑现和签状大会,但是能够像重庆綦江这样动真、斗硬,现场宣布目标考核任务没完成的排名倒数第一、二位的分管领导“下课”,而且进行现场电视直播的,并不多见。此举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鼓掌叫好。 

    “动真格了”,“确实没想到”。这是重庆綦江参加全县干部大会的部分领导干部发出的感慨。这样的感慨,充分说明了过去我们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的干部考核走过场、搞形式的不正常现象,而现在一下子动起了真、斗起了硬,一些干部有点不适应,更有些紧张和不安。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可喜可贺的变化。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如果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就会犯糊涂。一些贪官之所以会走上不归路,并且越走越远、越险越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和管束。当然,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这样的要求和管束,主要必须来自个人的自律,但也不可否认来自外部的他律的重要作用,其中最最主要也最最重要的就是组织上的严格管理和规范考核。应该说,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关于干部考核评价的标准和体系已经建立,尤其是中央组织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是干部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我们今后做好干部考察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试行办法》强调从多角度、全方位考察干部;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干部考察评价方法;制定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单位、部门,还有一些创新性、可操作性强的实践和做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地方在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过程中,有的碍于情面,有的缺乏公心,使得很多考核评价的结果得不到很好的应用,而成为了一种过场和形式,对干部也产生不了很大的约束作用,你好我好大家好,以至于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甚至出现庸者上、能者下的尴尬情况。 

    治国必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领导干部担负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神圣职责,干得不好就应该坚决地下,违法犯罪更应该彻底地除。工作完成得好不好,关键看责任是否落实。綦江让考核排名倒数的官员“下课”并通过电视直播公布干部的考核结果,对干部无疑敲了一记警钟——干部考核不再流于形式。 

    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而压力从哪里来,除了来自内在因素,很重要的是来自外部监督,最直接也最有效果的是群众监督。有些地方,对干部也会有一些考核、考评,但是对结果却采取遮掩、密而不宣的做法,结果有没有应用、应用得是否到位,群众无从知晓,也就无从监督。綦江对全县干部大会进行电视直播,对官员现场宣布下课,就是将监督的触角向社会、向群众延伸的最好方法。这是一种敢于交底、勇于接受群众监督的信心和勇气,更是一种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和成熟。有道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心里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将结果向群众公开,一方面是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群众更好地监督政府和官员,使官员感动有压力,才能更好地履行好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当然,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对干部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兑现,是必要的。但是,前提条件是,我们考核评价的标准必须客观公正、考核评价的过程必须公开公平、考核评价的结果必须充分应用,并且要认真落实“民评官”的机制,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将结果考实、考细、考准,切不可使考核标准、考核过程、结果应用等掺杂进任何人为因素或长官意志。 

    据了解,对县管领导班子考核,綦江县实行“1+4”考核评价体系,即各街镇和县级部门按经济社会发展实绩或目标绩效实绩、党建工作实绩、效能建设考核和领导班子民主测评进行综合考核。从今年起,綦江还将更加重视考核奖惩,并严格兑现。对各街镇、各部门严格按绩效考核办法打表计分,严格按考核结果进行排位,并向社会公布。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将通报表彰,对考核靠后的通报批评,并对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对连续两年末位的领导班子将进行调整。期盼綦江县的做法,能够越做好越好,并给我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伟大实践创造出新的更多的可供借鉴和推广的实践成果。



相关新闻: 

    重庆电视直播政府部门考核排名 两官员“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