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该仅仅是一种教室活动


王攀

4个月前,身患肝硬化的高铭远为13岁的儿子办理了休学手续,带着儿子驾车游历全国,让儿子在旅行途中学会成长,学习面对挫折。高铭远说,他对于儿子在旅途中的慢慢长大感到很欣慰,对自己带着儿子休学游历全国的做法不后悔,一句话概括就是——不虚此行。(12月9日《重庆晚报》)

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我们让孩子学习,往往送孩子去教室里。且不说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样一个模式了,就是在这常规模式之外,送孩子学习往往也会选择各种培训班,把孩子放在教室里。似乎,学习只是一种教室活动。

有位哲学家说,两类习惯对人体健康最有害,一是在屋里,二是坐在那里。在教室里学习,这两条都占了;除了对身体的伤害,这种教室活动对学习本身也并非全部好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尽管都是古语,但人们对“行万里路”并没有深刻的喜好。毕竟,在应试教育之下,“读万卷书”就能取得好成绩;至于万里路嘛,交给有名无实的素质教育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儿子正上初中,老爸要他休学,一块儿全国游历。对于这种不符合常规模式的做法,尽管老爸一句话概括“不虚此行”,儿子也表示乐意这样的活动,但毕竟不合常规,引起众议。赞同者有,反对者亦有。至少不是一边倒的批评,这说明我们慢慢的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也说明人们对一个人以怎样的方式学习,已经有更开放的思考。

以怎样的方式学习?教育先哲提倡自由教育、自然教育。在卢梭的《爱弥儿》里,卢梭假设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人,所接受的教育中,就是自由、自然。卢梭让他接触大自然,从小都到农庄里接受劳动等,这种教育方式曾让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激动不已,他因此改变看法:一个人受尊重,不是因为他的知识,而是因为他的德性。而卢梭自己就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这个10岁就因家庭原因而流浪的伟大哲人,以学校外的方式取得辉煌。

也可能正是西方教育哲学中自由和自然理念,在西方一些国家,学生游历特别平常。对孩子来讲,在生活环境中学习和历练,对成长很有必要。但在国内,这种游历的学习方式还不常见;不仅不常见,学校把书本学习、教室活动发挥到了极致,课堂满堂灌,课余有作业,可怜的中国孩子没有自己停下来的机会。这也是减负声音不断的原因所在。

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室活动,更是一种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学习和历练。休学,然后游历。只要家长有条件,我们应该提倡这样的学习方式。将自由、自然的教育带入我们沉寂、僵化、日渐消失生命力的教室学习中,应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种尝试。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12/09/3052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