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这是一个配合宣传的稿件,我很少写商业稿件。
尽管这样子,但我仍旧企图保持一种质疑的态度,或向读者传播价值。
不信,你看看我的那些提问。用黑体标了出来。
~~~~~~~~~~~~~~~~~~~~~~~~~~~~~~~~~~~~~~~~~~~~~~~~~~~~~~~~~~~~~~~~~~~~~~~~
河南牧业工程高职教育集团理事长、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介晓磊博士:
牧专现象,是解读牧专52年发展和成就的总结,不仅是牧专自己的,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
商报记者 王攀
12月,河南牧业工程高职教育集团成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时,河南牧业工程高职教育集团的成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旨在推动校校、校企、校协合作的运作模式,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探索,也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高职教育集团”是应运而生
主持人:作为深度合作的一种方式,集团化在类似共同体或合作伙伴中,近几年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次河南牧业工程高职教育集团,它成立的背景是什么?
介晓磊:一个词,叫应运而生。为什么是应运而生呢?三个条件,一是,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三是,我们河南是畜牧业大省,也是畜产品输出大省,是国人的粮仓、厨房,这决定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我说河南牧业工程高职教育集团是应运而生。
主持人:我注意到,这次成立的河南牧业工程高职教育集团,汇集了以郑州牧专为代表的全省有影响的高等职业学校,而且,又有像双汇、三全、花花牛等这样的知名企业加盟。在此之前,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介晓磊: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必须紧跟市场。先进的技术、设备,都在市场一线;职业教育只有跟市场贴紧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需求。所以,一直以来,我们的人才培养特别重视校企合作。最早,我们通过校友等这样的私人关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后来,发展到以联盟的方式出现。这些合作,都不太系统,而这次,以集团的形式,则是让校企合作更系统、更紧密、更有效。从联盟到集团,这是一个更高级别的校企合作。
甲流疫苗生产也有牧专学生的功劳
主持人:我记得有次温家宝总理到江苏考察,特意到一个高等职业学校,他说,职业学校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在我看来,温家宝此举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职业教育很重要,二是职业教育还存在不足,甚至社会上对它还有偏见。
介晓磊:对,社会上一定程度还有些误解。比如,提到牧专,不了解的家长和学生就会误以为,学生毕了业仍旧从事农业。有些家长就会不理解,孩子上学就是为了走出农门,怎么还要考这样的学校?他们不知道,牧专毕业出来的学生,并不是搞农业。
我们的毕业生去向有三块:一是政府单位,比如畜牧局这样的部门;再一个是到企业,先是做技术人员,后来做管理层,比如华兰生物,生产甲流疫苗,我们牧专的学生还是做了很大贡献的;还有一部分,自主创业,都成了老板了,因为有技术。其实,现在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知道,掌握一技之长,才是根本。而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给你一技之长。
主持人:牧专的就业率是多少?我知道就业率是一个不可信的数字。现在,很多高校就业率注水;还有就是,就业质量不高,比如,那些短期工作,也被统计在就业率里。
介晓磊:97%。但我告诉你,牧专的就业率没有注水,也不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很多年前,我就提出就业质量,是我先提出来的。我为什么敢讲就业质量呢,因为我们的学生很受企业欢迎。每年全国对口的知名企业,都来牧专招人。每一次,像农大、轻院的学生,都跑到牧专参加招聘会。我们自己的招聘会,都开得不像我们自己的招聘会了。我理解的高职,有两个属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要提供市场需要的人才;而高等教育,又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基础。我们的毕业生之所以到社会上成长很快,就是把握了这两点。
“牧专现象”是牧专人52年的结晶
主持人:听你这么介绍,我觉得,中国的职业教育很好了。但为什么一些学者和专家的研究里,认为我们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重理论轻实践。
介晓磊:中国职业教育是存在像你提到的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类学校:一类是刚从高等本科教育里分离出来的,相对于本科教育,这类职业学校仅仅是压缩了本科教材,把四年课程变为三年课程,教学仍以理论知识为主,甚至是过时的理论知识,而没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至于眼高手低;另一类是从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升格上来的学校,这类学校,以往他们是以对口升学为主,就像高考,所以,他们没有职业教育的经验。
主持人:牧专呢?有哪些不同,你说过,牧专要出一本书,解读牧专现象,或者牧专文化。
介晓磊:对郑州牧专来讲,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郑州牧专是一所有半个世纪办学经验的职业学校。至今我们仍旧不断创新,比如52周年校庆,我们邀请校友和企业来学校,共同探讨发展;我们不断进行思想大讨论,为发展寻找智力。牧专现象,或者牧专文化,是解读牧专52年发展和成就的一个总结,不仅是牧专自己的,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
从一个科学家到一个教育家
主持人:在做采访提纲时,我想,你接受我的采访,不仅是以河南牧业工程高职教育集团理事长的身份,也不仅是以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教育家的身份。
介晓磊:我是研究土壤学的,原来在农大研究生处工作,2003年公选,来到郑州牧专。当时,我要去加拿大做访问学者,证都办好了,非典影响了。就这样,从一个科学研究者到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能说自己是教育家,我仅仅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把校长的工作做好,让家长放心。以前,我们提倡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满意,其实不太好衡量。我说就办让人民放心,让家长放心的教育。毕竟,现在家庭要承担四分之一的上学费用,要上个放心。
主持人:既是科学家,又是教育家。美国哲学家安·兰德有个观点是,哲学家是知识分子的鼻祖,当然也包括教育家;科学家是市场的鼻祖,因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出来东西多了,才能有更广泛的交易。换句话说,无论是办学,还是紧跟市场,要有哲学思考和科学精神。而你,在这方面兼而有之。或许,这正是郑州牧专之所以能够成为现象的一个原因吧。
介晓磊:还是一句话,郑州牧专的发展,是牧专人52年努力的结果,是半个世纪办学经验的积累。你刚才提到的哲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确实是我们成就事业所必要的。具体到办学来讲,哲学会让你豁然开朗,因为哲学本身充满智慧;而科学精神,则是全面把握事物的关键。郑州牧专围绕市场和自身办学特点,设立、改造自己的专业,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http://newpaper.dahe.cn/hnsb/html/2009-12/09/content_258385.htm
这是教育谈的文章:
“夹心层”儿童
■王攀
有这么一批儿童,上小学吧,年龄不到6周岁,继续上幼儿园吧,已经成了“大龄”孩子——因为,他们仅仅比那些被允许上小学的6周岁孩子相差几个月,甚至几天。
这批孩子,就是“夹心层”儿童。
“夹心层”儿童的父母最着急,每到小学开学,托人、找关系、走后门、改生日等,各种手段无不用尽;为了防止成为“夹心层”儿童,掐日子怀孕,掐日子剖腹产,从“前”生命,到“后”生命,都在不尽地折腾。为什么,就为6周岁入学政策。
所以,教育部网站一有6周岁儿童入学政策“松动”的信息,就立刻牵动全社会“夹心层”儿童的父母的神经。但这则“在优先接收和保障6周岁儿童入学的情况下,如有空额,可考虑接受即将年满6周岁儿童入学”的留言回复,随即在12月7日当晚就被教育部删除,第二天的媒体报道里,教育部又声明各地应依法执行年满6周岁入学规定。
郑州情况如何?商报记者采访发现,将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松绑”,根本无法实现。为什么?因为,郑州目前的小学教育资源,满足6周岁儿童入学都有些紧张。没有空缺,哪还能接受“夹心层”儿童!
社会如何看待呢?关注和争议,这本身就代表了不同意见。为什么一个成为国家政策的规定不能取得一致认同,哪怕是多数人的认同呢?这跟政策依据有关。即,有些政策,特别是那些有关人的政策,不是基于人的发展规律,而是基于条件所限。
就像结婚、生育的法定年龄,是提高一岁,还是减少一岁,都是考虑社会资源条件,而不是人的发展规律。同样,6周岁儿童入学政策,也仅仅是条件所限——学校不够上。或许,6周岁儿童入学政策,也有着人的发展规律的考虑;但从社会认识看,甚至从教育部的那则留言回复看,也没有人的因素——如果有空额,就可以接受“夹心层”儿童。
单凭朴素的考虑,我们很难说,“夹心层”儿童与6岁儿童在入学条件上有什么差别。再加上,社会政策制定中人的因素又往往退而居次,或根本就没有对人的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以至于造成原本严肃的社会政策,无法在公众取得共识和信任。
这是政策的悲哀,也是人的悲哀。
这是地址:http://newpaper.dahe.cn/hnsb/html/2009-12/09/content_258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