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人为何偏爱鲁迅书法?


  凭印象,在我到过的为数不少的地方中,澳门是集鲁迅笔迹为机构、牌匾名字最多的一个城市。其中有报刊,有文化教育单位,还有饭馆酒店。至少,绍兴、杭州、南京、北京、广州、上海(厦门还没有去过),这些鲁迅出生、曾经居住过的城市,我从来没有见过像澳门那么多以鲁迅笔迹集成的机构、牌匾题名。

  有意思的是,澳门这些集鲁迅笔迹为题名的事情,基本上都发生在澳门回归之前。

  一座鲁迅并未光临过的小城,一个跟不少名人(郑孝胥、孙中山、郁达夫等)有过密切关系的地方,一个曾长期处于外国殖民者管辖下的地方,鲁迅的墨迹受到那样热烈的追捧,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为了好玩,姑且揣测一下个中原因。我以为,除了鲁迅是中国现代史文学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家、鲁迅的书法有鲜明的个性等之外,可能还有如下几个:

  一个是,鲁迅曾经在厦门、广州逗留过。众所周知,早年澳门的不少居民都是从内地移民过去的,而广东、福建因为地缘接近,移居澳门人数最多。这些人对于离开北京之后曾经在自己家乡居住过的鲁迅,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甚至还有这样一种可能,其中有一些人是鲁迅在厦门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时的学生,听过他的课,受过他的影响。

  一个是,跟许广平有一定关系。鲁迅跟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生许广平在上海公开同居之后,实际上成为了广东的“女婿”。许广平祖籍福建,出生于广东番禹,成年后北上求学,先入设在天津的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本科,后又考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在与校长杨荫榆的斗争中跟鲁迅有了直接的交往,渐渐成为知己乃至夫妻。因为许广平的缘故,广东人很容易对鲁迅感到格外的亲近。

  一个是,澳门的文化教育界有不少喜爱阅读鲁迅作品的人。鲁迅曾经应邀到香港作过演讲,但是,香港似乎并未出现澳门那样推崇鲁迅书法的盛况。究其原因,可能是,回归之前,澳门人比一般香港人更加亲中,亲左,对共产党认可的左翼作家鲁迅并不排斥。或者,干脆就是,澳门早在回归之前就渗透进了相当多的左翼人士,他们在有意识地宣传鲁迅的作品和思想。

  最后,跟澳门民风的淳厚朴实亦有相当的关系。一般来说,书法欣赏上,人们都是相当“势利”的,奉行的是“与时俱进”、“人去茶凉”、“喜新厌旧”之类的规则。任是怎样著名的书法家,故去之后,其墨宝都会日渐减少,过不了几年,便销声匿迹了。澳门之所以在鲁迅逝世七十多年之后,还保留着这么多他的笔迹,跟那里民风的淳厚朴实密不可分。

                                              2009-12-7